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天地》2007,(9):36-36
芙蓉王广告实业公司、白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本刊开辟了“终端家园”专栏,展示全国几十万个网络销售客户的精神家园,这在全国的强势品牌中尚属首创。 芙蓉王已成为中国高档卷烟品牌的代表之一,白沙连续五年是全国单品牌销量第一。芙蓉王、白沙的强势品牌影响力是巨大的,文化渗透力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破坏二者的力量来自同一个方向,这就是人类的贪欲,是贪欲导引下的现代科技与价值观念。复兴“国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爱我家园     
前几年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精神的家园》。文章很短,写得很好,印象很深。这个“家园”,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家园,是一个“精神的家园”。因此,今天的这份献辞就借用这个名字。所谓“精神”,一个是这个家园所蕴含着的、所展现的那种风格、那种作风,那种精神;一个是这个家园所引领着的、所生产着的、所创造着的精神,那种知识性的、学术和理论性的、最可宝贵的精神产品。第一,是它所具有的那种艰苦创业、勤俭办刊的奋斗精神。这个家园,到今年已经27个年头了,今年是它27周年纪念。快到“而立”之年了,可是它仍只是一间打着隔断的老房子,三…  相似文献   

4.
寻找家园     
读高尔泰的这本《寻找家园》.常常惊讶于其文笔之好,灵气飞扬.五彩缤纷。写他在江南小镇高淳县淳溪镇的童年生活,像传统的年画那样鲜括,明艳.仿佛一伸手.便可以触摸得到。绘画出身、在美学上自成一家的高先生,有用画面讲故事的特殊才能.于是那些晦涩的经历,变成了清晰如画的场景——有人在说话,有人在发脾气.有人铁青着脸,就像看未经剪辑的片子。  相似文献   

5.
《新闻天地》2007,(10):51-51
朋友,您想到商海一游,看看那玲珑满目的名烟名酒,了解摊贩们日夜经营的艰辛吗?我现在找一个“向导”给您引路,也许正是您所需要的吧。从某个角度看,新闻天地杂志开辟的《终端家园》专栏。由芙蓉王广告实业公司、白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展示全国几十万网络销售客户的“精神家园”,叙述其“共同成长、共建和谐”、“血脉相通、骨肉相连”的经历与故事,不失为商海旅游的一个好向导: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家园     
芙蓉王广告实业公司、白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本刊开辟了"终端家园"专栏,展示全国几十万个网络销售客户的精神家园,这在全国的强势品牌中尚属首创。  相似文献   

7.
张璐 《大观周刊》2012,(20):211-211,15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幼儿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们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周华 《传媒》2015,(2):32-35
为落实刘奇葆同志2014年6月13日在光明日报社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根据《光明日报》编委会要求,新闻研究部进行了专题调研.奇葆同志在讲话中提出:“把《光明日报》办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我希望你们加倍努力,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奇葆同志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光明日报》的定位和特色,一方面对《光明日报》建成“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提出了希望和高要求.要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就需要研究: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是什么?精神需求是什么?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构建要素是什么?目标任务是什么?《光明日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9.
《武汉晚报》2009年8月10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城长60年》,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聚焦武汉各个城区。是武汉晚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策划的最具创意、最有特色的系列报道之一。这一报道。定位于“一次关于城市和成长的对话:一次关于家园和发现的对话:一次关于未来和梦想的对话”,旨在“走进武汉城区,对话家园梦想,见证辉煌历程”。  相似文献   

10.
前辈的苦涩     
陈四益先生是著名的杂文家,这本《臆说前辈》是他近些年对老师的回忆文字的结集。与一般的回忆文章不同,他更多地加入了对“过去的生活、遭遇和生存的环境”的思索。四益先生当过《瞭望》杂志的副总编,知道尺度在哪里,所以他的文字虽然犀利,却“了无痕迹”。  相似文献   

11.
创办三年的《精神家园》,在去年浙江电台新闻综合频道冬春版的节目调改中偃旗息鼓、人去“园”空。“休克”半年之后,我们又将重返“家园”——在夏秋版节目调改中予以改版、恢复。180天归去来兮,个中原由值得深思。而如何准确界定、把握节目的涉猎范围,真正体现关注“人”的精神状态、解构“人”的精神世界的节目定位及宗旨,笔认为,这是奠定基础、重建“家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2002年采访“张华绿色家园”,记者只是在报道一个感人的新闻事件。没想到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个群体会发生那么多感人的故事,不仅让有关绿色家园的报道一步步深化,获得各种新闻奖项,还引起河北省委领导关注。浓缩了绿色家园集体智慧的张华精神,在河北大地广为传颂,成为困难群众自强、奉献精神的代名词。根据“张华绿色家园”原型编写的广播剧《春风如铃》也已播出。38篇文章、约4万字的跟踪报道中,《生命的绿色》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三等奖和河北省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绝症病人从容追索生命本质》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初次采访的经历采…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家园:援助图书馆人计划"(以下简称"图书馆家园"计划)是中国图书馆人自发开展的一项民间抗震救灾慈善项目,旨在长期援助汶川大地震受灾的图书馆人,以重建民众的精神家园——图书馆.  相似文献   

14.
虽有吹捧阿谀之嫌,并且也知道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文学自由谈”并不表明可以十分自由地谈文学——我还是要说:《文学自由谈》这本刊物办得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读了登在这本刊物上的《自由之圈儿有多大》,“感觉”非常好。别的且不说,单看作者这么几句话:“我每每从报刊上读到一些文学写作者们自称为‘作家’,感觉挺别扭。‘作家’是一种尊敬的称谓,因此只适用之于‘他称’,而不宜用为‘自称’,就譬如无论多么高级的‘科学家’,人家可以这样称呼他,他不宜这样自称。”好长时间没有读到这种让我特别为之一动的文字了,正如鲁迅所…  相似文献   

15.
我是《军事记者》的忠实读者,可以说是“三朝”老读者了。早在一九八八年,当时我在连队任文书时,指导员就给我订阅了《解放军报通讯》,他拿着杂志笑盈盈地对我说:“小王啊!这是一本好杂志,业余时间看一看,说不定能帮你什么。”我接过指导员送来的这本杂志,爱不释手。从此,我开始自费订阅《解放军报通讯》,后来杂志改名为《新闻与成才》、《军事记者》以后,我仍然订阅。我感到,杂志三次更名,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文章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老实说,我订阅《新闻通讯》,最初只是图便宜,全年订费刚够买一盒“茶花”烟,并没有希望能从这本薄薄的杂志中获取多少知识。但是通过这近一年的订阅,这本杂志类中最便宜的小刊物(指价格),却使我在新闻采写中受益非浅,大有长进。我是一个基层业余通讯员,在酒泉市180多名  相似文献   

17.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却是不平凡的树。”这本是茅盾《白杨礼赞》中的名句,不知怎的,我读另一本书时,它却不时在心头作响。这本书叫《从采访到写作》,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作者程万里。这本16万字的书,内容集中,结构紧凑,语言朴实,文理贯通,乍看如同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它顺着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流程,和我们促膝谈心。什么是新闻——怎样发现和鉴别新闻线  相似文献   

18.
自由有多远     
弥尔顿是一位热情似火、才气如虹的大诗人.他的代表作是失明时所写的《失乐园》.《论出版自由》这本小册子本是无心之作,是机缘巧合下的陈词而就,这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 首先,因为一蹴而就,往往会缺乏逻辑,缺乏合理性.从书中我看到,弥尔顿过分强调书的作用,在其理想情境中,言论、出版自由了,人们接受新的思想与知识,人们开始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理智”成为对抗禁书的有力武器.在我看来,即使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理由也是缺乏合理性的.李普曼批评了弥尔顿所谓的“理智”:“如果人们不能准确地理解世界,他们的行事如何能明智?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的家园何在? 这正是项贤明在他的《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一书中苦苦追觅的。作者的探索是从对现代教育的反思开始的。当现代人运用“教育”对人启蒙时,作者却对这种用于启蒙的“教育”本身提出了质疑:这种“教育”能够引出一个真正的“人”来吗?在作者看来,以“制度化”、 “科学化”等为特质的现代教育无法完成“成人”的使命。在此意义上,作者的努力正在于启“教育”之蒙、启“现代教育”之蒙。这既是对人们惯常接受的“现代教育”的批判与解构,更是对“现代教育”的重新解读与改写。换言之,作者的意图不在…  相似文献   

20.
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番禺沙湾青年何世良,在短短的不到10年间做了两件惊世骇俗的“砖”雕塑作品,《吐艳和鸣壁》和《百福晖春图》。其中较早完成的一幅《吐艳和鸣壁》已被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百福晖春图》是最近才雕刻完成,这件作品比《吐艳和鸣壁》大了四倍,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幅“砖”雕作品。我敬重这位年轻人,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的突出的贡献,是他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不懈地追求。何世良曾真诚地告诉我,他做这两件砖雕作品并没有赚到钱,他做这两件作品主要是出于喜欢做砖雕,他说他非常感谢“宝墨园”和“粤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