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与《〈别录〉书录文句的断句问题新探》一文为姊妹篇。在前文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别录》书录中“可缮写”一语的含义,认为“缮写”是刘向校书的一个程序,是指用缣帛抄录所校曲籍的复本,以便庋藏和“御观”。  相似文献   

2.
“目录”二字连称,始于汉代。《汉书叙传》云:“刘向司籍,九流以别;(?)著目录,略叙洪烈”。这个名词,一开始便和刘向校书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汉书艺文志》叙述刘向校书的情况,有云:每一书巳,向輙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3.
朱绍侯先生《军功爵制在西汉的变化》一文,对西汉爵制的各种变化详加考论,读后甚得启发。然于西汉“民爵、吏爵界限森严不可逾越”一说,却感证据不足,或可商榷。朱先生认为秦代无民爵、吏爵之分,而汉代自刘邦始即有民爵、吏爵之分。我以为,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都无“民爵”、“吏爵”之名,亦无“民爵”、“吏爵”之分。汉代史籍常有“赐民爵”若干级;“赐吏爵”若干级的记载。如《汉书·宣帝纪》载:元康三年“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汉书·元帝纪》载:永光二年春二月“赐  相似文献   

4.
七略四库:七略,包括西汉末年皇家的全部藏书,指《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据《汉书,艺文志》载:“成帝时,诏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向条其篇目,撮其诣意,录而奏之。”后来刘向死了,由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整理校订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新序》的著作性质 ,自古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其出于旧有之书 ,而非刘向所自造。《汉书·艺文志》著录《新序》为“刘向所序”,但从“序”的含义、刘向校书情况及其对材料的运用情况三个方面来分析、考证该书的著作性质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生年,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中均无明确记载,以后的史家在为这两部史书作注时才加以说明,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南朝宋人裴駰在《史记·高祖本纪》“集解”中引西晋人皇甫谧之语:“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秦昭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256年。一是《汉书·高帝纪》(下)注文中“臣赞·所云:“帝年四十二即  相似文献   

7.
《别录》书录佚文中的一些关键文句,在断句和标点上存在着许多歧异。这些歧异,影响了对《别录》书录内容的正确理解,关系到是否能够正确描述刘向校书的全过程。本文用语法分析和比较互证的方法,对这些关键文句的断句标点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说苑》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中的一部分。它是刘向校书时根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颇具故事性,多为对话体的杂著的类编。对于《说苑》,有三点要加以说明: 第一,《刘向所序》六十七篇著录在《汉书·艺文志》的《子部·儒家类》,其实六十七篇是各种资料的荟萃。譬如这当中的《列女传》,《隋书·经籍志》便把它编入了《史部,杂传类》。不可否认,刘向的思想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把他所序的六十七篇编入儒家,是有道理的,这大概他的儿子刘歆编《七略》时便已作如此处理,《汉志》不过是照抄《七略》  相似文献   

9.
郑丽冰 《文教资料》2011,(34):111-113
《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都有关于刘邦的记载。对于这个色彩斑斓、瑕瑜互见的开国君主,《史记》和《汉书》在其形象塑造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书对刘邦的称谓.对史料的处理方式.以及对项羽的态度的不同进行比较,从而论证《史记.》比《汉书》更具有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 刘向的《别录》,本来只是把众书的“录”汇集起来,别为一书,所以称为“别录”命名之义,原很明显。可是,由于它的全称叫做《七略别录》,而古人征引时往往只省称《七略》或《七录》因而就容易与刘歆的《七略》和阮孝绪的《七录》相混。加之《别录》又还有一些其他异名,后人不加辨析,也往往引起混乱。除此以外,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由于《别录》久已亡佚,后人见不到原书,对于书名中何以又有“七略”二字缺乏正确的理解,于是就影响到大家对这部书的看法。比如《别录》也是分类的(即把著录的书分为六大类),有些人就未必注意。这些情况,说明了对于《别录》的命名有加以探讨和诠释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1987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宋衍申主编、苗泼、王景周副主编编写的、标明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材”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全书一册,不到40万字。我粗略地选读了其中的《尚书·牧誓》、《诗经·七月》、《左传·晋楚城濮之战》、《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货殖列传》、《汉书·武帝纪》、《汉书·张骞传》、《汉书·食货志上》、《后汉书·党锢列传序》、《后汉书·华佗列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注·让县自明本志令》等十二篇文选,觉得有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13.
《史记.孝文本纪》与《汉书.文帝纪》比照,可以看出“迁书体圆用神”“班氏体方用智”的差异,亦见从《史记》创设的本纪到《汉书》成为后世史书范例本纪过渡的完成。文中记事表现出刘恒就位时的人心向背、其思想借鉴中所闪动的历史底蕴的余光和能自主协调政事的胆识。司马迁对汉文帝形象的塑造,对认识秦始皇、汉武帝的作为有重要的比照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校勘 1、卷121《宋纪三·文帝元嘉二十一年》 冬十月,以竟陵王义宣为南徐州刺史,犹戍石头。(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第3821页) 按:考《宋书·文帝纪》载元嘉七年,“冬十月,……以左将军竟陵王义宣为徐州刺史。”《宋书·武二王传》记义宣事亦云:“仍拜左将军,镇石头。七年,迁使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将军如故,犹戍石头。”皆以义宣于元嘉七年十月时所任为徐州刺史,与此作“南徐州刺史”有异,见二者之间必有一误。  相似文献   

15.
一、《古今人表》和作为断代史的《汉书》班固作《汉书》,记汉事,《古今人表》无一汉人而廁于其间,后世非议者多,大家如刘知几,就尖锐批评道:“且其书上自庖牺,下穷嬴氏,不言汉事,而编入《汉书》,鸠居鹊巢,莺施松上,附生疣赘,不知翦截,何断而为限乎?”赵翼也说:“另有《古今人表》,既非汉人,何须胪列。且所分高下,亦非定评,殊属赘设也。”·在近二千年的流传中,《古今人表》(以下尽量简称《人表》)一直是《汉书》不  相似文献   

16.
答: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109页(人教社版)写道:“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夺取魏的政权,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历史上叫做西晋。”一般历史书也说西晋建立于公元265年。如果细查历表,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三国志·少帝纪》记载: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壬戌,天禄永终,历数在晋。诏群公卿士具仪设坛于南郡,使使者奉皇帝玺绶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晋书·武帝纪》记载:“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炎皮奉皇运……升坛受禅’”。《资治通鉴》泰始元年:“十二月壬戌,魏帝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指出: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一件小事》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和楷模。本文想着重谈谈《一件小事》的艺术特色。 自始至终运用对比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态度和思想是《一件小事》最主要的特色。作品一开头就用“国家大事”和“一件小事”对比:“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  相似文献   

18.
项羽自刎于乌江,早已为史学界公认。最近有文,依《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项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汉书·高帝纪》记载:“灌婴追斩羽东城”为据,认定项羽被灌婴斩于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而不是自刎于乌江,被认为是新看法加以摘转,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故撰此短文,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文史,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需要了解自己的专业里有哪些书籍、怎样查阅书籍。同时,还要了解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研究、怎样掌握研究的进展情况。这就需要掌握文献目录学。目录一词,首见于《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汉书·艺文志》对此事详加记载:“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法。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诸子”一词,始见之于《周礼·夏官》,原是主管“国子”(公卿、大夫、士之子)有关军旅的教育训练的官名。其后,随着时代演变,这个词的内涵有了变化,变为先秦各学派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序文”说,汉武帝曾“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又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可知汉时“诸子”一词已变成学术流派的总称,它既指各学派的学者,又指他们所著的书。因而也成为图书分类的一个类别。刘向的儿子刘歆卒成父业,“总群书而奏其《七略》”,其中就有《诸子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略》、《术数略》、《方技略》)。《七略》早已亡佚,幸有《汉志》是以《七略》为蓝本而写成的,使我们由此尚可窥知《七略》的梗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