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者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2.
死刑废止论与死刑存置论各执一词,死刑存废之争,如果不从人道主义的精神与原则出发,许多问题是难有结论的,甚至将走向歧途。只有人道的宽容精神才能化解对于犯罪和犯罪人的仇恨心理。  相似文献   

3.
刑罚人道主义作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针对西方封建社会的残酷刑罚、罪刑擅断而提出的,笔者阐述了刑罚人道主义的内涵及其在立法中的体现。新刑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刑罚人道主义原则,但在刑事立法中却有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刑罚人道主义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学术思想,是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的学者,大多数从理论上来说明刑罚人道主义的价值蕴涵,而没有真正从实处论述如何实现刑罚人道主义。本文从内外双方条件出发,认为:以善良的法为基础,营造善良的社会才是一个根本途径,希望对该原则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简要回顾刑罚人道主义的由来和分析其价值蕴涵的基础上,通过详细阐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从应然意义上看,刑罚人道主义是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成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二是从实然意义上看,刑罚人道主义的精神也确实贯穿于我国《刑法》总则、分则的规定当中。最后得出:在理念法意义上,刑罚人道主义不仅仅是一项量刑原则或者行刑原则,而且是指导我国刑事立法、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刑罚人道主义,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西方封建中世纪的罪刑擅断而提出的,这一原则的确立,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阐述刑罚人道主义的含义及价值蕴涵,旨在提出刑罚人道主义的内在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7.
死刑存废本身不能表明一国的刑罚人道与否,笼统的讨论死刑存废是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仅仅是出于刑罚人道主义的考虑的话,一个国家有权也应该根据国情选择保留或废除死刑。当然,由于死刑的严厉性,如果规定和适用不当,更容易引起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情形.因此各国对于死刑的规定和适用都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所谓慎刑,就是审慎适用刑罚权,包括刑罚权的发动,刑罚打击范围与打击重点的界定,刑罚种类的选择,刑罚宽严程度的掌握,各种刑罚制度的设置,乃至具体刑罚的运用和执行,都必须审慎从事,不得有半点轻率.慎刑是刑罚的价值取向,因为慎刑是安邦之道,是理性主义的要求,也是刑罚人道主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大清新刑律》是中国第一部现代刑法典,也是清末法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参与起草了这一刑法典,以后又起草了民国初期的《暂行新刑律》,前后共在中国工作了十年。他能在中国长期工作,是因为它深谙现代刑法学、学会了中文、与沈家本配合默契。在清末的礼法之争中,冈田朝太郎站在"法理派"一边,并用现代刑法学理论批驳了"礼教派"的一些观点。《大清新刑律》主要吸收了日本、德国刑法的内容,礼法之争实为中华法系与大陆法系之争。  相似文献   

10.
人道主义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主流,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显示了一定的影响力。从改良运动时期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人道主义思潮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历经自改良派、革命派到民主派的相继推动,呈现出了阶段性分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依法"严打":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打"是根据治安态势而提出的一项具体的刑事政策.在社会治安整治中,既要坚持刑事政策的指导作用,又要坚持依法办事.刑事政策指明了"严打"的范围,而该范围都是刑法明文规定属于犯罪的."严打"要符合"罪之法定"、"刑罚之法定"与"刑事责任之法定".依法"严打"是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的统一.正确执行"严打",必须坚持刑法三大基本原则,树立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能够并存发生作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双城记》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一部力作,秉承了作者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风格.从对宽容、仁爱的赞赏和对复仇者泯灭人性的否定,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用宽容和爱化解仇恨,反对以暴制暴,从而折射出作者本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封建制度下,抚恤孤幼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在宗族林立的明清时期,这项任务大多由宗族承载;通过对一些明清的族谱家规的研究,反映这一时期宗族恤孤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刑罚个别化实现是国家通过刑罚制定个别化、刑罚裁量个别化和刑罚执行个别化,制定、裁量和执行与刑罚本质要求相一致并体现刑罚目的和犯罪人个别情况的刑罚,它除具有刑罚所具有的特征以外,还具有个别性、完整性、统一性、渐进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是否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该制度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认为,两者价值取向相同、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以及相关立法不断完善等诸多论据,并不能够得出刑事和解与罪刑法定原则相符合的具体结论;与此同时,刑事和解理论渊源的局限性、和解后果的复杂性以及制度安排的前置性在两者契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妥善解决这些前提性的障碍或许正是突破刑事和解在罪刑法定问题上所面临困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以沈家本为首的法律改革派,充分利用晚清修律的机会,在我国践行司法独立。面对顽固派的重重阻挠和当时国内经费不足、裁判人才缺乏、民众观念落后等诸多不利条件,他们本着"渐进主义"的策略,先中央后地方,在我国构建起了一套独立的司法官厅体系,并加快推行法官职业化。"司法独立"由此在中国大地上艰难展开。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当前出现的网络赌博、跨境赌博和公务人员赌博等新问题,需要从刑法原理和司法适用上进行了分析、探讨,以利于对赌博犯罪的防控。  相似文献   

18.
论"民愤"在量刑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愤可否作为定罪量刑依据之一的争议,其内在根源在于对民愤与量刑关系认识的理性与情感冲突.我国刑法学界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看法--或支持或否定民愤作为量刑依据之一.我们是否可以在法律规则的范围内、在法律术语的承载下,将"民愤"作为量刑的一种酌定情节,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前提下,正确分析与鉴别民愤,兼顾法与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许三观卖血记》中重要意象及观念中的基督教情怀(血、爱、饶恕),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20.
鉴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设计的不足,在刑事立案中,公检法三机关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当立不立”和“不当立而立”的现象。因此,针对公检法三机关立案管辖案件的不同,就其立案监督的立法现状进行反思,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分别提出若干具体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