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教材(2003年6月第1版)《触龙说赵太后》一的注释翻译上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其中的疑难语词剖析如下,以就教于方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是一篇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作品,其高超的劝谏艺术、精当的叙事手法、生动的语言描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面对的形势是别人不能说,世无法再说的一种僵局。面对僵局,心系国家安危的老臣触龙,如何打破僵局,使太后能够听取自己的劝谏,就成了关键。我们常常激赞触龙用谈养生、拉家常的方法取得了进谏的成功,实际上我们忽视了面对盛怒的太后,面对就不打算听取大臣任何进谏的太后,如何做才能让她不生气,能够进得去,能够站得住,能够不被她唾出来,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6.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新教材将“少益耆食”注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稍微渐渐”连用,来修饰“喜欢吃东西”,显然诘屈聱牙,语意不畅。原因何在呢?原来就在于将“少益”之“少”理解错了。  相似文献   

7.
(触龙)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课文中释“少益耆食”为:“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按,在古汉语中,“益”可释为“渐渐”,如《汉书·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又《汉书·李将军列传》:“汉矢方尽,(李)广乃令士持满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稍也,渐也。”但将“少益耆食”释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并不妥。这牵涉到对“少益”的正确理解。其实,“少益”属同义并列复词,也作“稍益”,释为“稍微”或“渐渐”,而不能释…  相似文献   

8.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其中触龙高超的说话艺术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9.
读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心中感慨颇多,左师公心机之过人、游说之巧妙、用情之深切,让人思之再三,叹为观止,故不揣浅陋,率性成文,以抒浅见。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仅是历久传诵的优秀历史散文之一,而且还是做思想工作的成功范例。通过对该文的解读,从中领会触龙在国家危难之际是如何应用"说"的艺术魅力,巧妙地做通赵太后的思想工作,一举达到了进谏的目的。就做思想工作的艺术而言,其说服力与说服方式的完美结合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四个基本能力。“说”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说话艺术的欣赏水平,不仅只是眼下语文课的任务,更是学生步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后续推动力。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日益重视语言运用,新增了口语交际内容。《触龙说赵太后》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语文教师如果能重视语用学方面的教学,发掘语文教材的语用教学价值。这样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裕 《语文天地》2010,(12):85-86
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  相似文献   

13.
王晶 《现代语文》2013,(7):36+161
有学者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揖"字应读为"yī",否则有误导"揖"同"胥"之嫌。我们认为,这里的"揖"字还是应读为"xū","揖"是"胥"字之误,这属于古代汉语中的"读破"现象。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强调的是字的形、音、义的结合。就讹字和通假字来说,读本字的音,才会让我们联想到本字的义。"读破"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文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赵策》的名篇。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这篇课文,且能欣赏到它的艺术特色,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应该抓住一个“说”字和两条行文线索。先谈“说”。“说”,实质就是“说”者组织的一轮轮暗藏玄机的对话。大臣强谏,是一种蛮“说”,是一轮失败的对话,导致太后不顾尊严,生出泼妇之态,扬言“必唾其面”。作者的行文重点是触龙的巧“说”。面对“盛气”以待的太后,触龙不得不另辟蹊径,以求别开生面。姜毕竟是老的辣,触龙巧妙地抓住了老年人共同关心的话题——健康,并以此展开了第一轮对话。触龙有板有眼地与太后拉起家常谈论养生之道,一为转移目标,化解“盛气”,二为营造氛围,引起话锋。瞅着太后如己愿地“色少解”之后,触龙又组织起第二轮对话,其间触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煞费苦心地编出一个托幼子的事情来,主要是为了引太后讨论“爱子”问题,谈到贴心处,  相似文献   

15.
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读不完的诗词歌赋,看不尽的经史子集,将五千年的悠悠岁月汇成一条文化的河流,融入我们精神的血脉。儒家的积极有为。道家的超然通达。纵横家的智谋权变。都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又将接受一份历史的馈赠。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策》,去欣赏《触龙说赵太后》。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精神启迪呢?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打上问号。  相似文献   

16.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作为表现战国策士卓越的语言才华的名篇.历代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誉,对其中的两位主人公——触龙和赵太后,后人的评价也基本上如出一辙(包括我们的人教版教材和教参):触龙.赤心为国、能言善谏、深谋远虑;赵太后,目光短浅、专横顽固、妇人之仁(当然也有许多人看到了她“知过能改”.以大局为重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劝谏是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言语行为,对劝谏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给当下劝谏工作提供经验指导。《战国策》真实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劝谏言语行为,《触龙说赵太后》便是一个经典案例。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触龙劝谏活动进行分析发现,整个劝谏过程主要包括叙事行为、施事行为和成事行为。触龙在劝谏活动中对话题的分解、转化,对语境的创设、利用都表明:要劝谏成功,必须在言语交际中掌握且遵守言语行为的规律——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  相似文献   

18.
胥伟 《现代语文》2006,(8):81-81
我国古典历史散文<战国策>,是一本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该书有极浓厚的纵横家色彩,里面的谋臣策士长于论辩善于说理,在他们的如簧巧舌面前诸侯的征战甚至于天下分合尽在三言两语、摇唇鼓舌之间,白可成黑,方会变圆,死亦复生.他们的语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极具感染力,是语言艺术的巅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我看来,这些擅长语言艺术的人就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能够将语言作为自己的千军万马,用三寸不烂之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高中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的触龙就是这样一个用词遣句的高手.他在劝说赵太后的过程中就运用了兵法技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这是一篇颇为著名的散文。文章的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当时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即位,因当时孝成王年纪小,所以由赵太后执政。故事中的赵太后,《战国策》里也称“威后”,也就是惠文王的王后,孝成王的母亲。赵国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占领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