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原文: 北京展出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一批即将在北京建设的重大项目的设计方案日前在京公开展出。 此次由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建设部勘察设计司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共展出82个设计项目,这些参展项目有文化设施、文化广场、城市道路节点设计、商业写字楼等。 此届汇报展与往年相比,文化项目明显增加,博物馆、教学科研、新闻出版等文化项目约占参展项目的三分之一。中国现代文学馆建筑面积3.09万平方米,将以民族风格庭园式布局建设。清华大学理学院建筑群,充分尊重了三十年代初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沈理源设计的清华园建筑,新旧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北京大学为庆祝1999年建校100周年,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术期刊刊登撤稿声明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媛媛 《编辑学报》2011,23(4):332-334
刊登撤稿声明是学术期刊配合学术打假的重要手段。分析从国内数据库中检索到的45篇撤稿声明和被撤的55篇论文,发现因各种学术不端引起的撤稿占64%,大多数被撤论文仍能在数据库中找到全文。初步探讨了被撤论文的特点和发布撤稿声明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4.
认稿不认人     
浙江经济生活报《花市》副刊,为了提高质量,发表了一篇《致读者》,其中提到:“对一切稿件,不论通过哪条渠道进来,一律择优刊用。”编者的这番申明,表明了选稿“认稿不认人”的态度,是非常可贵的,完全正确的。报刊来稿的渠道,自然可以很多。但一般的业余作者,特别是爱好写作的青年,都只能通过邮局投递。渠道是正常的、畅通的,但稿件的遭遇却往往不够正常,不是如石沉大海,  相似文献   

5.
新疆日报3月1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罗曼·罗兰的叹息……》的文章,它引述了“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而行”这句话,并且说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这是不对的。据我所知,这句话不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的名言,而是1793年被雅各  相似文献   

6.
稍微了解一点解放战争史的,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孟良崮战役。不知道那个狂傲不可一世而最终战败毙命的国民党军74师师长张灵甫。作为一个长安乡党,尽管此人心在“党国”,与我解放大军进行过殊死的较量.其反动角色的顽梗与狂妄曾因电影《红日》的推阐一度家喻户晓,但《陈西五千年》、《西安通览》、《长安县志》等地方史志都还给他辟有专传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8.
张忠顺,唐山军分区政委,1974年从湖北武汉入伍。历任团新闻干事、宣传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师、集团军新闻干事,北京军区新闻处长等职,担任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北京军区记者站记者、站长,《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杂志社驻北京军区记者站站长,《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特约记者。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仍不减当年。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基层的通讯员,几年来,我在教学工作之余  相似文献   

10.
有位业余作者,在报刊电台发过几篇新闻稿件后,被宣传部门聘为通讯员,可后来尽管他不分昼夜地勤奋采写,但稿件屡投屡“瞎”。我结合自己写稿的经验教训,就如何扭转被动局面谈点粗浅的看法。1、端正写作态度,克服炫耀才气的不良思想倾向。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好党和人民喉舌看成是自己神圣的职责,而非攫取名利的本钱。2、虚心求教,注意提高写作水平。初学写作者,  相似文献   

11.
记得我10年前刚开始给报社写稿时,稿件屡投不中就埋怨编辑不识货或没有熟人等等。担任新闻干事以后,我认真分析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总结出把好质量关,上稿就不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每当自己写的稿子被报纸录用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但是,对于某些编辑同志的删稿,有时也会感到“扫兴”。五月份,我写了一篇有关《盛泽镇实现电话自动拨号》的报道,被某报采用了,这本来是件高兴事,可惜其中有几处被删改得走了样。例如,将“居于上  相似文献   

13.
14.
“取稿凭质不凭名。”这是邹韬奋做编辑工作的座右铭。1936年,邹韬奋收到孔另镜的一篇稿件,只因为写得不够通俗,尽管该稿内容不错,而且孔另镜又是茅盾的内弟,还是作了退稿处理。就是对自已的“顶头上司”黄炎培的稿件,韬奋也不是轻易地照登照发,认为该修改的还是要他修改。  相似文献   

15.
来信刊登     
编辑同志:收到贵刊第12期,其中一篇文章,对我的一篇小文章《竞争环境下的报纸策略选择》提出批评,认为文章在倡导“恶意竞争”。作者的观点我很同意———当然指的是不宜倡导恶意竞争,但是作者批评的作风却不能赞同。下面是我被批评文章的原文:三、实施有效的攻防策略。报业领导者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众多竞争者觊觎的对象,因此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保护自己,打击竞争对手的侵扰行为。在体育类报纸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体坛周报》花巨资“买断”重大比赛的新闻源,刊出了大量独家报道。虽然其措施是否合适还有待探讨,但其思路无疑是值得借…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大概由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较多,所以,各家报刊对同一内容的新闻,在同一天内发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至少给有心于新闻研究的人提供了莫大的方便,把这些由不同记者署名、发表在不同报刊上、相同内容(甚至相同标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通联部编辑老师:你好!我万分感激贵部编辑老师的原因是:我先后在你们主办的《通联情况》上两次见稿。第一次是一封致军报编辑的感谢信配编者按全文发在1997年第3期上。第二次是写对邹延龄、鹿建宁等英模事迹的感触,发在1997年第8期上。而且我还及时收到了两张30元稿费的通知单!你们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初涉军旅新闻道路,还未起步上路,急需扶持的青年来说,是何等鼓舞人心!军报认稿不认人,我算服了。以前曾听人讲:在军报上稿,不找关系,不送礼,白搭。自己也先后数百次寄稿军报,要么寄给编辑部,要么寄给编辑本人。如今正式…  相似文献   

18.
报纸上每年都要刊登不少表彰先进人物的文章,然而不知是怎么回事,久而久之,一些报刊对先进人物的写作形成了一种模式,无论男女也不分老幼,大概就是那几副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某地一家金融单位的工作蓝图中意外地看到一个上稿指标。该单位去年被新闻单位报道过11次,今年的计划则定到15篇,当然要求的都是正面报道。笔者发现,定有这种上稿指标的单位还不少。一些新闻单位对本报记者和通讯员也会下达一个大致的上稿任务指标。完不成的,年终考核自然拿不到好评语,评劳模、先进也得靠边站。而最繁重的,大概是一些地方的宣传部门,对新闻干事下达的上稿任  相似文献   

20.
1985年以来,我除在专业报、地方报上刊用了一些稿件外,还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用稿十余篇。这里我谈谈几篇稿件是怎样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