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均等 教育领域,性别的平等(equality)不同于性别均等(parity)。后者是数字概念,它反映相同比例的男童女童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或年级的状况,通常指男女儿童接受和完成各级教育的数字比例,它是实现性别平等的充分条件,是比较容易监控和测量的;而性别平等包含男女儿童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以及发展方面的平等。  相似文献   

2.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的形成既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又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应为男女儿童提供均等的活动机会,重视和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改进儿童读物的内容,尝试两性化教育等因性施教。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来考察和分析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发现学生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存在着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要真正实现男女两性的教育机会均等,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各级性别公平化教育的监测机制,重新审视编订学校的教材,培养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并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以有效促进性别公平化教育的实施和开展。  相似文献   

4.
1988年,台湾民间妇女团体妇女新知基金会率先提出"两性平等教育"的议题,后来一路推动。"两性平等教育"包含"性别教育"的话题,"性别教育"有别于"性教育",除了强调男女差异的生物本性、探讨由生理的性所衍生的议题之外,更重要的包括社会制度以及文化所建构出的性别观念教育。两性平等教育目的在于破除由社会文化长期建构出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性别歧视。台湾各级两性平等委员会由各级行政领导担任主任,以凸显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问题:教育机会性别不均等、教育结果性别不平等及教育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的研究没有充分关注性别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应借鉴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对我国教育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涛 《教育评论》2005,(4):68-70
农村幼儿是地理位置不利和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主体,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民主化发展已经势在必行。一、“农村幼儿教育民主化”发展理念的相对性教育民主化最基本的内涵是“教育平等”,它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条件均等和学业成就均等。作为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7.
教育动态     
中国教育领域推进性别平等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12月15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儿童状况》2007中文版发布会宣布,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男女入学率差距已不到1%,教育领域推进性别平等工作明显好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平等”的问题,它是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不同时期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有所不同,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科尔曼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影响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现在,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三层涵义:(1)就学权利平等,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家庭出身、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如何,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2)就学机会均等,即不同社会出身的组别,有相同比率的人数,能得到同样的教育机…  相似文献   

9.
性别公平是教育平等的最主要内容。分析了我国乡村6岁及以上人口的男女两性的文盲率、小学教育程度、初中教育程度、高中教育程度、高等教育程度的性别比。结果表明,男女两性的文盲率均有所下降,女性小学教育程度的比例高于男性,接受初中、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程度的男女两性的人数均有所增加,其中初高中教育程度、高等教育程度的女性的增长幅度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是否拥有教育平等权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文章从教育平等权的三项内容:教育内容的平等、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资源的平等展开阐述,针对我国教育平等权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如高考分数、民工子女、父母身份、男女性别存在的机会不均等的状况,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教育投资等以此来维护教育平等权的履行。  相似文献   

11.
2021年9月27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21-203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21-2030)》,首次写入"性别平等教育"一词,明确要求"大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全面推进" "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中山市从2014年起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创新构建了性别平等教育"中山模式",取得良好...  相似文献   

12.
注重教育性别公平,必先实现教育机会性别均等.我国现行教育机会性别均等政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好.我们要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政策主流,重新审视、修订和完善教育机会性别均等政策,为实现教育性别公平做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注重教育性别公平,必先实现教育机会性别均等。我国现行教育机会性别均等政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好。我们要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政策主流,重新审视、修订和完善教育机会性别均等政策,为实现教育性别公平做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性别平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显性的性别非平等阶段到显性的性别平等阶段的发展过程,即在官方的教育法规、制度中,男女学生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享受教育资源等方面由差别区分向平等对待的转变。但由于"性别差异定势"的大众心理惯习的延续,在显性的性别平等教育制度下,还蕴藏着隐性的性别差异教育表现。  相似文献   

15.
男女平等一直是社会所提倡的,但是目前我国女童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现象,这对女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是不利的。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组织,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平日的亲子接触中,父母的性别观念、性别刻板印象等都会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以及养育方式传递给儿童。因而家庭教育对女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且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性别心理差异表现在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其中非智力方面的差异表现得更为突出: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其中后天的环境教育尤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实施因性施教的关键是通过更新观念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促使男女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得美国儿童纷纷步入了小学,那么,南北战争的结束(1865年),则使得美国青少年大量涌入中学。在迄今为止的一百多年美国教育发展历程中, 美国中等教育的重大观念更新大都发生在本世纪下半叶,突出表现为如下诸多方面。 平等观在美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直接表现是教育的平等观。目前,平等的深层内涵已表现为教育过程的平等以及学业成功机会的均等。美国法律规定“不能因为性别禁止在美的任何人参加任何接受联邦经费的教育活动计划,不能否认他们享受这些计划和活动的利益和权利,不能在其中歧视他们”。 质量观平等与质量构成…  相似文献   

18.
男女教育机会公平是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消除课程和教学中的性别不公平是实现男女教育平等的重要标准。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其高度浓缩的主流社会性别文化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本文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倾向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性别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世界教育信息》2007,(2):31-31
2006年12月15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儿童状况》2007中文版发布会宣布,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男女入学率差距已不到1%,教育领域推进性别平等工作明显好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论性别心理差异的成因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别心理差异表现在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其中非智力方面的差异表现得更为突出: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其中后天的环境教育尤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实施因性施教的关键是通过更新观念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促使男女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