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第一次知道有《教师之友》这本杂志,是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刊登的《教师之友》征启事里。我永远忘不了的是——2001年5月,我第一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而发表这篇章的杂志便是《教师之友》。从此,《教师之友》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盏灯。  相似文献   

2.
我的有限的教育生涯因《教师之友》而划分:缺少《教师之友》的日子与拥有《教师之友》的日子。  相似文献   

3.
高屋建瓴地评价《教师之友》,是我的能力所不能及的。但第9期《教师之友》编辑得很好,我想谈一谈自己在读刊过程中的一些随想,那些打动我的文章在我的心中所激起的波澜。  相似文献   

4.
读者心声     
2000年大学毕业之初,就开始订阅《教师之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杂志,在《教师之友》发表文章成了我的梦想。后来,《教师之友》改版为现在的《教育科学论坛》,而我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始终追随《教育科学论坛》,努力多年,不离不弃,终于在前不久一了夙愿。  相似文献   

5.
读者心声     
2000年大学毕业之初,就开始订阅《教师之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杂志,在《教师之友》发表文章成了我的梦想。后来,《教师之友》改版为现在的《教育科学论坛》,而我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始终追随《教育科学论坛》,努力多年,不离不弃,终于在前不久一了夙愿。  相似文献   

6.
我的有限的教育生涯因《教师之友》而划分: 缺少《教师之友》的日子与拥有《教师之友》的日子。  相似文献   

7.
我是在5年前认识《教师之友》的,初见《教师之友》,就有相见恨晚之感。首先吸引我的是刊物的名称,“教师之友”——与其他“XX教育”类杂志不同,它从心理上缩短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看这本杂志犹如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朋友在交流。其次让我喜欢的是那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极富个性的封面设计,在这小小的两页空间中处处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相似文献   

8.
是的,正是《教师之友》教给我反思的勇气和力量,正是《教师之友》教给我前瞻的敏锐和果敢,那么,我还应该学会隐忍、坚毅和不屈。  相似文献   

9.
是的,正是《教师之友》教给我反思的勇气和力量,正是《教师之友》教给我前瞻的敏锐和果敢,那么,我还应该学会隐忍、坚毅和不屈。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ebirds:最近,我越来越觉得,读《教师之友》是一件“痛苦”的事。编辑部:ebirds老师从《教师之友》读出“累”算是读懂《教师之友》了。作为编辑,每编完一期《教师之友》也有很累的感觉,当然也很兴奋。希望这种“累”对我们都是一种收获。  相似文献   

11.
方向和坡度     
《教育科学论坛》2004,(7):80-80
和一位《教师之友》的新读交流,她说,读《教师之友》有一种很“累”的感觉。在经过一番交流,确认了她“累”的症状后,我说,这种“累”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正是《教师之友》所追求的。其实,这种“累”的感觉并不为这位新读所独享,杂志的不少老读也时有提及,因此,有必要和大家做一些沟通。  相似文献   

12.
江西教育期刊社的四个刊物办得都很好,无论是《江西教育》《教师博览》还是《初中生之友》《小学生之友》都很不错。今天我主要对《教师博览》发表一些看法。总的看法是很好!去年在北京一个会上我也说过,《教师博览》作为一  相似文献   

13.
去年三四月份,朋友三番两次对我说起教育在线,建议我到网上转转;说起《教师之友》杂志,建议我找一本看看。  相似文献   

14.
方向和坡度     
和一位《教师之友》的新读者交流,她说,读《教师之友》有一种很“累”的感觉。在经过一番交流,确认了她“累”的症状后,我说,这种“累”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正是《教师之友》所追求的。其实,这种“累”的感觉并不为这位新读者所独享,杂志的不少老读者也时有提及,因此,有必要和大家做一些沟通。这种“累”不是因了文字滞涩——虽然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之友》创刊20周年,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读者,表示真诚的祝贺。《初中生之友》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也是教师教学的好助手,《初中生之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那一代”专题中的第三篇,卢军老师的《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一,在教育在线教师之友论坛的有关讨论中,被认为是语气相对“平和”的一篇。我本人也认同这一点,而且十分欣赏中所表现出的思想锋芒。卢老  相似文献   

17.
每当自己心存懈怠,我就会想到《教师之友》的关怀和催促。夜深人静时,我会悄悄来教师之友论坛看一看,看望这位鞭策自己的师友,告诉他:我在,我不会停步。  相似文献   

18.
每当自己心存懈怠,我就会想到《教师之友》的关怀和催促。夜深人静时,我会悄悄来教师之友论坛看一看,看望这位鞭策自己的师友,告诉他:我在,我不会停步。  相似文献   

19.
《教师之友》2004年第一期所做的专题“那一代”在网上所引起的风波,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我觉得对“那一代”名师教育观念中一些具有服务于培养奴化人格的东西,拿出来批一批是很平常的事,并且已经平常到让人内心波澜不惊的程度。不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教师之友》编辑部: 我是贵州高原绥阳县山村教学点上一、二年级复式班的一名教师。我1974年7月高中毕业,9月担任民办教师,1995年民转公。在家乡的山村里,为了孩子能上学,我一人一校默默地度过了27个春秋。由于山村地处穷乡僻壤,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很多知识没有学到。 1999年的12月我在代办邮递员赵孝德手里看到一本预订2000年报刊的目录书,在上面发现了《教师之友》。我想,《教师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