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翠松 《学子》2014,(9):96-96
伴随全球化的课改风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奏响了序曲。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它提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在计算机技能教学中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对音乐学科的课堂数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潜能,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音乐课堂教学学是教师和学生通过音乐这一载体进行“对话”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故我们的音乐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克满生机与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章建 《考试周刊》2012,(17):65-66
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施了新课程的改革。我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以及“还些什么”三个方面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爱荣 《学周刊C版》2010,(7):199-200
新理念下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要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程改革.数学课堂应变“复习引入”为“问题引新”,变“灌输”为“引探”;课堂中设“市场”,让音乐进课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开始为一线教师所采用和喜欢。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中,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张扬。但从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有关教改资料看,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位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小学数学教师说:“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喜爱较以前好多了,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好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为地理教师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作为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 ,面临课改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要做探究学习的合作者 ;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做地理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堂教学中要变“演员”为“导演”,对学生学习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推进以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更是叫人困惑不解:一些冠以“新课程公开课”或“新课程示范课”的课堂教学,怎么还是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怎么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怎么还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学生怎么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类新瓶装旧酒的课堂教学会对执教新课程的教师产生什么影响,会将新课程改革引向何方?笔者以为,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语文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顺利地推进。于是,我们经过研究、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郝巧英 《新疆教育》2012,(20):127-127
自从国家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在教师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入校园,带给我们一个明媚春天。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成为课改的热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行开放式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我校精心研究.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换为课改的首要任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出了以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三课四步”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实验中,在关注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切入课堂教学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成为课改的焦点。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蹲下来和学生做朋友",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的合作性学习、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性学习既能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今课改中的一大亮点,然而像在刚才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只是把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学生若有其事,口中念念有词,还有的学生把合作学习当成“避风港”,即使是动态的场面也只是充当追求时髦的表演道具而已。  相似文献   

12.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是诸多学习方式之一种,其内涵是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它既为学生近期培养目标服务,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新课程改革在扬弃传统教学方式弊端的同时,大力倡导合作性学习,因而时下课堂教学大有合作学习“一统天下”之势,小组讨论更是如火如荼,似乎没有“合作讨论”便非课改。在一阵热闹之后,我们教师不得不反思,这种“煮汤圆式”的课堂,就是合作性学习吗?合而不作,合而滥作,滥合滥作已经成为课改流行病。 究竟“病”在哪里?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不少教师没有  相似文献   

13.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这样议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管理,学生太吵了,要不是课改,就不会这样了。”“课改其实就是让学生多发言,多讨论、多表演、唱唱跳跳又一节,到头来一点知识也学不到,课改有什么好?”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吵”?学生吵闹的原因是因为课程改革吗?课程改革好不好呢?我认为出现这些现象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教师缺乏组织能力,没有组织好教学。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不能顾及全班而围绕部分学生进行教学。而现实中我们是大班教学,不可能实施像国外那种自由式的教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新理念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赞同;但对于如何实施新课程,很多教师是有困惑的。在引导函授班学员讨论新课程标准时,很多学员提出自己的问题: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学进度很紧张,哪有时间进行发现式学习?班上有50多位同学,讨论要分成10个组,课堂没有办法维持起码的秩序,怎么判断学生“合作”了没有?课程改革主张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学生选择“不学习”怎么办……问题很多,但核心是一点: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是好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实施。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有效地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师在预设课堂时应一切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在有效地预设课堂的基础上,教师要成功地生成课堂需要以问题为媒介,使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探究式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历史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施:一、教师巧妙设疑,激活学生思维;二、学生合作探疑,教师精心点拨;三、学生探究生疑,教师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音乐教学效果成了我们要探究的重要课题。初中音乐教材体现了鲜明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8.
刘志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137+139-137,139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目前音乐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施“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创设有效情景,实现有效合作;关注学生情感,实施有效评价”等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相似文献   

19.
正伴随全球化的课改风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奏响了序曲。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它提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在计算机技能教学中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就要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当前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