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例简析]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是学生在第一册学习了“认识图形(一)”之后编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 初步的空间观念尚未形成, 因此容易把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混淆.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部分内容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认一认、想一想、找一找”的导学方式,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课前思考"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学习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够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间进行相互的转化。这节课通过展开和折叠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呢?教师需要思考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正>《认识图形(二)——平面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中的教学内容。它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起始教学内容。在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简单的立体图形,教材先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平面图形,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形成平面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特征打下基础。学生在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学生熟知的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引领学生深入研究和学习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并发展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5.
现行教材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没有总结出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些老师认为这是教材编写的一个疏漏,于是好心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总结出这两个计算公式,并让学生熟记应用。其实这样做,并不符合教材的缩写意图。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是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发展,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很大作用。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现行教材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故意不出现表面积的  相似文献   

6.
第二册“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虽然对以上形状的实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要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难度较大。教学时可借助实物和电教媒体,围绕实物、实物图和图形三者的关系,进行导学设计。一、从实物过渡到实物图形。这一教学环节,可引导学生分三步去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先观察这些实物有平平的面,思考:有几个面;再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实物的立体形  相似文献   

7.
<正>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作为六年级上册的一节几何课,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架起了桥梁,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知识  相似文献   

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发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  相似文献   

9.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第31—33页例1、例2),第1课时,新授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三维几何形体。由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学习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掌握了常用的公制体积单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一种技巧——以长方体或正方体为载体解三视图问题如果把立体图形置于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则它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前后侧面、左右侧面、上下底面的投影分别为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如此则可非常容易地作出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材的编排特点 ,通过 CAI课件的辅助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由直观认识——形成表象——抽象概括 ,直至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这节课的课件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复习引入 ,作好铺垫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课件演示如下 :1.1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并演示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样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 ,都是立体图形的物体 ,帮助学生回顾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所采取的方法 ,既看、…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和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第31-33页例1、例2),第1课时,新授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三维几何形体。由二维平面图形到三维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它是学习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掌握了常用的公制体积单位,通过本节课的  相似文献   

1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图,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编排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之后、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五年级学生对立体图形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其空间思维还不够完善。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中,教师借助实物来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从具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体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 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推导长方体的求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必须加强实物与教具的演示和学  相似文献   

16.
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例如我在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时,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拿出配发的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按要求去拼一拼:(1)看2个正方体可拼成什么图形?3个正方体可拼成什么图形?4个正方体可拼成什么图形?8个正方体可拼成什么图形?(2)看2个长方体拼成什么图形?3个长方体可拼成什么图形?4个长方体可拼成什么图形?(3)看3个长方体和2个正方体可拼成什么图形?2个长方体和4个正方体可拼成什么图形?1个长方体和6个正方体可拼成什么图形?我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在拼摆过程中进…  相似文献   

17.
重视几何概念的形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白宝兰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开始教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之一,因此就要在教学中重视几何概念的形成,促进学生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五年级上册系统研究了五种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后学习的立体图形,是系统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它在本单元知识中处于统领地位。教材编写可以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教材第10页的上半页,教材为学生提供一些长方体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回忆生  相似文献   

19.
“长方体和正方体”属空间与图形部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关于立体图形的最基础知识,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概念。不可否认,计算教学是第一,二学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切忌将计算作为本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正>一、猜想、验证——激趣探究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思维为主,且有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很多内容恰好以直观为主,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处处可见,而立体图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正是我们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学过程中有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