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例一:事例二:故意泄露。初中化学《溶液》这一章内容枯燥,实验很少,不少学生对这一章学习兴趣不高,致使学生整体学习化学的兴趣骤减。全章结束后的例行测试,如按常规进行,势必有不少同学由于知识点掌握不牢,考分较低,从而丧失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两极分化;若试题过于简易又不能起到总结概括全章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综合能力培养将会产生负面影响。于是我决定,出一份难度适中,知识点覆盖面广的试卷。在自习课时我把试卷夹在课本中带到讲台上,课间休息,故意忘了带走。十分钟的休息,可忙坏了我的学生们,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记下了主要内容,并…  相似文献   

2.
3岁的丁丁津津有味地看姥姥洗衣服,并好奇地将手伸到洗衣盆里。姥姥立刻阻止:“丁丁,不听话了是不?不许碰,你衣服袖子湿了。”姥姥费了半天劲才把丁丁“赶”开。  相似文献   

3.
那个男孩叫李勇铃铃铃……“谢老师,您能不能帮帮我儿子?”电话是一位母亲打来的,母亲的话语中带着哭腔。“我的儿子叫李勇,在一所私立中学读高二。李勇打小就是一个懂事、很正派  相似文献   

4.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也印证了“禁果效应”。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斥人间。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了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禁果效应在我们的学校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有些学校总喜欢禁止学生干什么事,不准怎么样,其结果是越禁…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神话中万神之王宙斯给了潘多拉一个盒子,并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潘多拉越想越好奇。便越想揭开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还是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面装的全是人类的罪恶,结果让它  相似文献   

6.
裘美芳 《班主任》2009,(1):52-52
晨间集会上,校长郑重地向全校师生宣布:学校本周主要任务是灭鼠,生活处已在食堂、寝室、教室周围投放了老鼠药,老鼠药是粉红色的,虽然很好看,但同学们千万不能摸,更不能吃。最后,校长要求班主任回教室后再强调一下。  相似文献   

7.
郦腊凤 《教育文汇》2003,(12):19-19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在我们的学校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有些学校总喜欢禁止学生干什么事,不准怎么样,其结果是越禁止的书学生越想看,越禁止的事学生越想干。有许多书,学生本来并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一定去看,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讲的是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潘多拉很好奇,加上宙斯给盒子时告诉她绝不要打开盒子,正因为这样,她就更想打开盒子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她打开盒子,所有人类的罪恶,就跑到了人间。这虽然是一个神话,却有力证明了禁果效应的强烈。  相似文献   

9.
“禁果”母题有着十分广阔的驰骋空间,它不但出现于抒情类作品中,更出现于古今中外的叙事类文学作品中,甚至可以说它是叙事类文学作品的基本母题。文章分析归纳了“禁果”文学的八种文本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0.
禁果     
好题赏析初中政治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禁果(1)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2)漫画反映的问题带来了怎样的危害?(3)为解决漫画反映的问题,请你为创设文明诚信的网络环境出谋划策。参考答案(1)部分人道德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内容,进行诈骗,这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一大公害。(2)①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②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③败坏了社会风气,极易诱发违法犯罪,不利于社会的稳定。④干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①国家要加强立法,建立健全与互联…  相似文献   

11.
曹怀宗 《甘肃教育》2006,(9B):11-11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亚当和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说明,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这与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2.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亚当和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说明,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这与人们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关。今天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影视媒体的开放性影响,“性早熟”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据统计,女孩子初潮平均年龄已经提前到12岁,男孩子初次遗精的年龄平均在13岁。也就是说,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有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已属非常正常。在我对小学生日常用语和课外读物种类的调查中发现,“恋爱”…  相似文献   

13.
在“6·26”国际禁毒日来临前夕,我们不得不提起“禁毒”这一沉重的话题。近年来,我国已逐渐成为受毒品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从  相似文献   

14.
我和老公提前回家,大约晚上10点半,当我悄悄打开房门的时候,可怕的场面映入眼帘:女儿慧慧正和她的“男朋友”衣衫不整地纠缠着在沙发上。我的女儿怎么了?现在的女孩怎么了?  相似文献   

15.
杨立行 《家长》2012,(5):35+38-35,38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能得到的东西或者是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忽视。  相似文献   

16.
禁果效应     
魏强 《班主任》2011,(11):29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1.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2.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禁果     
《圣经》上说,神造亚当,并用其骨中骨、肉中肉造夏娃。伊甸园是他们的家。果树编织了伊甸园,它们有为延生命而生,有为识善恶而长。按照神的话,生命之树长青,而智慧之树寿短。要不是蛇的引诱,夏娃和亚当会遵神旨,以生  相似文献   

18.
<正>"考驾照"的直接目的是获得驾驶执照,最终目的是能够具有驾车的资质与能力。很少有人专门是为了考取驾照去学车的(个别情况也有),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光明正大从容不迫安全平稳地驾驶汽车。写作也是如此。平时的训练是为了获得写作的能力,考试只是对能力水平的检验,终极目的还是获得走向社会必需的写作能力。通过考试是短期利益,满足人的生活与工作的需求才是长远目标。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不少老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19.
“长铗”考     
"铗",朱熹、王力等认为是"剑把"之义,值得商榷.通过考证可认为:"铗"即是剑,是"剑"的一音之转.  相似文献   

20.
考“试卷”     
试卷先生:你好!最近你又让哪个孩子受“皮肉之苦”了? 嘻,嘻……不好意思,由于本人天生聪明,这点小题难不倒我。所以你也别“图谋不轨”了。我们已经“全部武装”,等待您的又一次“袭击”——期末考试。在此我也为您出了一份试卷,请您过目,并劳您大驾,给俺答一答!判断题(30分) 某天,父亲看到经常考50多分的儿子手捧一张28分的语文测验卷,还笑容满面。于是便对儿子进行了一次“家庭暴力”,说:“这是怎么回事?考50分都嫌少了,还给我考了个28分!还笑,一点都不要强……”爸爸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爸爸……我……”儿子迟疑了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