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文前后共用了两次“似乎”,它们含义一样吗? “似乎”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山上砂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第二次是写作者进入孔隙“……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选字典的释义“好象”带入原句虽读得通,但不能准确表达词的内含。若将删去“似乎”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即可展现同中之异。第一个“似乎”含有“记不太清”、“仿佛”的意  相似文献   

2.
“缺”和“补”似乎成了宝宝出生后的重中之重,走到哪说到哪,只要提到宝宝,似乎就与“缺”和“补”分不开。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独”很常见,也很复杂。“一枝独秀”固然动人,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固。人们需要团结合作,却也似乎离不开“独处”;世界需要沟通交融,却电少不得“特立独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高风亮节,又何尝不是悲怆……  相似文献   

4.
“风花雪月”,似乎是无聊文章的代名词,然而自古人们吟诗作赋,似乎都离不开“风花雪月”.“风花雪月”中,也有不朽的名作.文章对有关“花”的诗文做一简要的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5.
“似乎”“确凿”矛盾吗?江苏/张玉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中有这样的话:“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其中“似乎”是“好像”的意思,“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这两个词用在一起,不是互相矛盾吗...  相似文献   

6.
“好像”、“仿佛”、“似乎”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近义副词,尤其是在文学性语言中。“好像”也作“好象”(文中引例一律作“好像”) ,《现代汉语八百词》解释为“类似,大概”。“仿佛”作为副词,《现代汉语八百词》则用“好像,似乎”来作解释。在用法上,该书认为二者都可出现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句末也都可加“似的”、“一样”、“一般”。对二者的区别,只提及“仿佛”多用于书面语,而对“似乎”一词,则并无单列词条去解释,通过对“好象”、“仿佛”的释义看,“似乎”与它们几乎相同。对此,《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解》中也表…  相似文献   

7.
2000年第四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张金全老师《关于两道习题》一文,认为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连最末一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是我的乐园。”一句中,“似乎”与“确凿”“同时修饰限制一个词”是“语法错误”;教学用书对此句的解释“是矛盾的”;断定此句“只能‘确凿’不能‘似乎’”──笔者不赞同此说,以为“似乎”“确凿”连用并不矛盾。兹述理由如下。 为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写作时把矛盾对立着的两个概念或互相排斥的两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这种手法被称为“矛盾…  相似文献   

8.
国人喜欢用“革命”“变革”等词,而不太喜欢用“改良”一词,似乎“革命”“变革”总能破除旧的“生产关系”。从而极大地解放“生产力”,而“改良”似乎只是对旧“生产关系”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如同隔靴搔痒.显得矜持而保守。  相似文献   

9.
似水年华     
“My God!”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惨叫,我不情愿地接受了初三。那“老太婆织绒线……”的“高歌”声似乎还在耳边萦绕:QQ中那个可爱的水手图像似乎还在眼前一闪一闪。  相似文献   

10.
小议“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就是人的诸种感觉的相互交通,也叫“移觉”或“感觉借移”。著名学者钱钟书曾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相似文献   

11.
让“悦”和“读”相伴,化阅读为“悦读”,似乎是当前很得人心的一种读书观念。“悦读”本身当然没什么不好,但可惜的是,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对“悦读”的本意产生了误解——“悦读”应有两层意思:一是“因读而悦”,二是“因悦而读”。这两者应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但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呢?“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似乎和全文的“清”“静”“悲凉”的格调不相吻合,也似乎和前面描写的四幅图景不搭调。笔者经过考证认为:郁达夫“秋枣奇景”画面的描写里,蕴藏着一个父亲对夭折的儿子龙儿那刻骨铭心的思念。  相似文献   

13.
看过案例后,深深感受到郁老师心中的种种“不甘”.认真负责的他似乎非常渴望“诚实守信”的主题教育课能收到奇效;似乎太想知道小A与小B的名字,太急于批评和教育他们.但他似乎忘记了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生的成长就如植物生长一般,有自己的规律,我们不能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4.
“你的教育有悔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最初的回应是“没有”。但想了想,似乎又没了自信,于是问自己:“你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什么疑惑吗?”再想想,似乎找到了答案——有太多的忽略、太多的不经意,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竟原来也是一个“悔”字、一个“愧”  相似文献   

15.
静电“鬼”     
1.“妹妹,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家里似乎,似乎……”米果脸色苍白,有些惊慌失措。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逐渐享有“现代”婚姻 ,从婚内的重情到重性再到婚外恋 ,这似乎是一种进步。与此相反 ,底层的部分人们却仍然进行着换亲、买卖婚姻之类的“封建”婚姻 ,他们似乎是“落后”的和不“道德”的。但是 ,从底层的生存状态来看 ,他们常常只能领有“封建”婚姻 ,他们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生存”。  相似文献   

17.
1.“印象画派”和“现实主义美术”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11页教材正文“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标题如此标注.它们似乎是并列关系:而教材附录部分“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无缝连接在一起,它们似乎又是一种从属关系——“印象画派”从属于“现实主义美术”。它们的关系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教学中,地理课似乎就是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学生也似乎畏难不乐学。但新课改又要求使学生快乐学习,地理教师如何才能创造“快乐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触地理,达到“爱学”“会学”“学会”的目的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地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对“读”有着很明确的要求:“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我们的小语教学似乎是重“读”而未重“悟”,或“悟”而乏术,造成了顾此失彼的尴尬,致使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学生挺活跃的,但实际上是学生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浅表层面,收获甚微。  相似文献   

20.
解詞的教訓     
教师说:“‘似乎’是很象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造句曰:“我似乎我的媽媽。”教师說:“‘永垂不朽’是精神永存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写信給在部队里的哥哥说:“祝你永垂不朽,”教师說:“‘波澜壮闊’是大規模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