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残游记》是清末小说家刘鹗以“洪(鸿)都百炼生”为笔名写的一部章回小说,《明湖居听书》(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是其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它写的是江湖医生老残游历途中在明湖居听民间艺人白妞(王小玉)姊妹说唱山东梨花大鼓一事,作者盛赞美人“绝调”,称道白妞精湛的表演艺术。无独有偶,现代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2.
曲尽其妙各臻完美《明湖居听书》与《看戏》比较谈中南林学院附中伍敏涛节选自刘鹗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人教版高中第四册)与著名作家叶君健的散文《看戏》(人教版初中第一册)都是描写演唱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珍品。两文在选材剪裁、侧面烘托、描摹声音...  相似文献   

3.
《明湖居听书》是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第二回的一部分,汲入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四册。在对《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解题”时,我们把《老残游记》这部瑕瑜互见的作品的概貌向学生作了必要的交代,并根据“文如其人”的道理,把作者刘鹗在世界观上的矛盾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再根据近百年来它仍享有大量读者这一事实,引出鲁迅先生对该书的评价:“其书即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见闻,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在具体分析时,对人物  相似文献   

4.
刘春 《现代语文》2011,(2):60-61
《明湖居听书》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必读课文,本文节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刘鹗的《老残游记》第二回。课文记叙了老残游历济南时听大鼓书的情景,重点描绘了女艺人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艺和艺惊四座的表演效果。为了描写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作者运用了烘托映衬、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尤其是文中运用“比喻”手法对人物和演唱的描绘,特别是通过整段的多种不同的“比喻”来描摹声音,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描写得精彩传神、新颖独到。  相似文献   

5.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一节。该书自流传以来,以它语言的清新、朴实,。描写的细腻而不落俗套为人所称道。它与晚清同类小说相比,描写艺术上确实高人一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作出精当而公允的评价:“其书即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见闻,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中学语文教材所选一节,即通过老残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绝。这一节,作者极尽侧  相似文献   

6.
“梦湘先生”实有其人江苏金坛市华罗庚中学张放《明湖居听书》一文,写至文末,评品王小玉(白妞)说书技艺,引出了一位不到三十岁湖南口音的青年“梦湘先生”的评溶: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尚不过瘾,倒是“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两字下得妙!刘鹗《老残游记》虽...  相似文献   

7.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第二回,课文描写了当时著名曲艺艺人王小玉的演唱技艺。《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诗作描述了琵琶女的弹奏技艺。两篇课文一为小说,一为诗歌,但在描写音乐艺术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谓“曲异”而...  相似文献   

8.
郭志明 《农村教育》2002,(12):59-60
对学生来说,语文老师应该是魅力无限的。当老师来到教室,当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语文老师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的中心,具有无限的引力。这种魅力,如果用“定格”手法形容,就像清代刘鹗《明湖居听书》(《老残游记》片断)描绘的说书艺人王小玉一样,往台上一站,眼睛向台下一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称颂刘鹗的《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的确,这部小说在文学艺术上很有值得借签的地方。譬如选入中学语文今年秋季教材的《明湖居听书》一节,写王小玉亦即白妞唱大鼓,读了之后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明湖居听书》是从《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节选下来的。在本文开始之前,有两个自然段与本文关系很密切,值得一顾。一段是写老残在济南大街上见到一个“说鼓书”的招贴,并听到两个挑担子的人说:“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吧。”又听到铺子里有人说道:“前次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这些街谈巷议,引起老残心中诧异:“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紧  相似文献   

11.
刘鹗《明湖居听书》(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描述了白妞在明湖居说大鼓书的全过程。这位白妞系真人真事。她原名王小玉,山东廪丘人,约生于清同治初年。凫道人《旧学盒笔记》(署义洲李氏丛刊,1916年木刻本)《红妆柳敬亭》条记:“光绪初年,历城有黑妞、白妞姊妹。能唱贾凫西鼓儿词。尝奏技于明湖居,倾动一时。”白妞唱的“贾凫西鼓儿词”,指《木皮散人鼓词》。贾凫西是明末鼓词作家,名应宠,字思退,山东曲阜人。明末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老残游记》“叙事状物,时有可观”。节选自第二回的《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这一回的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听得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此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2001年第8期载阎会才《出奇才能制胜》一文,阐明了写诗作文要善于出奇制胜的道理,很有指导意义。本文试就“出奇”的方法略说一二。一、开头宕开一笔,转而言他欲要言此,则先宕开一笔,故意言彼,使文章造成悬念而生出波澜。如《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主人公是白妞,开头却不写白妞,  相似文献   

14.
侧面描写即铺垫吗?山东定陶县二中刘方,薛志扬高中语文第四册《明湖居听书》一文自读提示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方法:“这段文字运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股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的对白妞说...  相似文献   

15.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虽为节选,但内容情节都很完整。其中描写文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笔者认为这与作者的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高超绝妙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艺术是分不开的。这里仅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拙见。首先,描写盛况,渲染气氛。开头两段,用老残的眼光看戏园子:十点光景,“大戏园子”“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七八张  相似文献   

16.
我说课的题目是:《文题为纲,纲举目张》。《明湖居听书》与《猎户》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两篇自读课文。我为什么要把这两篇课文结合起来教学呢?其一,《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学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要选读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著,并教给学生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知识,启发他们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其二,职业高级中学语文课有别于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诚如《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述…  相似文献   

17.
一、质疑“绝唱”《明湖居听书》一文经过编者一番包装,删去了第二自然段,删改了五个注释,更换了文题,并由高二“下嫁”到了初一。我们很欣赏这个大胆的调整,不过也怀疑新拟文题“绝唱”的准确性。绝唱,亦作“绝倡”,一般指诗文创作上的最高造诣。举几个例子。宋王十朋《蓬莱阁赋·序》:“昔元微之作《州宅》诗,世称绝  相似文献   

18.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其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来感染和熏陶读者,给读者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明湖居听书》就是在艺术上具有无穷魅力的作品,它以层层铺垫的写法,造成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明湖居听书》一文的主旨在于表现白妞说  相似文献   

19.
《明湖居听书》是《老残游记》第二回的节选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刻意描写了黑妞和白妞动人心魄的歌唱艺木。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艺术?课文未加说明。黑妞和白妞表演的是“梨花大鼓”。“梨花大鼓”又叫“犁铧大鼓”、“山东大鼓”,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唱时用一面鼓和两片梨花简作打击乐器。所谓梨花简,最初是用两枚农家犁铧的碎片,后来改用两枚铁片或钢片,演员演唱时,有三弦四胡伴奏。这种“梨花大鼓”,可以一人演唱,也可  相似文献   

20.
一个热衷于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定深谙如何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向往的路径。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芒四射的。当其来到教室和学生们在一起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们的中心,具有无限的引力。这种魅力,如果用“定格”手法形容,就像清代刘鹗《明湖居听书》(《老残游记》片断)中描绘的说书艺人王小玉一样,往台上一站,眼睛向台下一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很显然,这种“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功力,是一种深蕴在骨髓和细胞里的气质,它能产生一种极大的吸引力,对他人产生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