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其人,虽然三毛的作品,我不像有些年轻人读的很多,但读了三毛这短短的一封书信,却洞察了她那纯洁善良的心灵,享受到了她那积极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三毛诗意生命的张扬是从撒哈拉沙漠开始的。这是一块激发她诗意生命激情并供她思想自由驰骋的疆地。三毛的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写作对于三毛来说是贯穿在她生命始终的一根红线。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散文诗的意趣,还有神秘的人事和许多奇特的感觉。散文中传递了老庄境界、仁慈之心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三毛在世界上流浪,一边歌唱着自己自由的生命,一边同情那些不自由的生命,并对这些人的命运深表同情,对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强权社会予以批判。三毛做到了写自我却能超越自我,不局限于自吟自唱,以自己自由的生命体验,投入到对周围不自由生命的关照。这使得她的作品弥漫着生命的肃穆和热情。  相似文献   

4.
三毛的作品让人陶醉,让人感动,但她那凄楚的人生悲剧却也让人扼腕叹息。 是谁酿成了三毛的人生悲剧? 近读一篇介绍三毛的文章,终于找到了答案:她初中时的数学老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元凶”的角色。我在责怪这位庸师之余,深感教师对学生一生影响之大,也深感自己肩负担子之重。  相似文献   

5.
三毛是二十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她带有强烈自叙传色彩的“私”写作——以自我人生为书写对象的创作,既是她艺术的追求,也是她真实人生的寻找,三毛的一生都在朝向爱和自由,并把这种理想投注到个人生存和艺术灵魂之中,与爱和自由相拥成就了三毛,也最终带走三毛。  相似文献   

6.
心中的明灯     
在2000年第一期“今日星辰”栏目发表了王惟丹的《落日》等三篇文章,语文教学的特级老师于漪在点评时说:“读中学生的优秀习作,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走近青春的享受。”这一期封面印有她在复兴公园拍的照片,后来我知道,这本杂志在东方书报亭卖得很火,王惟丹也从住处的一家书亭买了些,抱回家。作为新年的礼物,分赠给自己的家人与亲戚。其实我们鳊辑部的鳊辑,也分享着她的快乐:当她手捧着这新世纪第一期散发着墨香的刊物,读着自己的新作变成铅字之时,无疑会被自己的作品感动,那是她在读着自己朝着理想之梦的高地行进时的艰辛与仰望自己那颗生命星辰熠熠生辉的快乐。  相似文献   

7.
三毛是位奇女子,她天生就是个思想者,尚是童年,便开始将自己高悬在这个尘世的上空,冷眼相看生命之轻,看芸芸众生如何舍家弃子而追名逐利,迷失与苦痛仿佛便是童年三毛的全部.流浪、寻找是三毛生命的全部.“故乡”在召唤着她,在流浪中度过了她48年的光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三毛之死,是“为了梦中的橄榄树”她要“流浪远方”,寻找属于她的精神家园——远方的故乡.  相似文献   

8.
欣赏能产生奇迹 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赢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就是她的父亲。一天深夜,父亲读了三毛的这篇文章,给她留字条:“深为感动,深为有你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三毛看到以后,“眼泪夺眶而出”,挥笔写道:“等你这句话,  相似文献   

9.
从三毛的“学校恐怖症”谈起烟台师院周志田,田玉荣作家三毛在13岁时患上了“学校恐怖症”.疾病的起因是这样的:三毛当时正读初二,代数成绩很差,因此,代数老师对她一直很冷淡。那天因三毛做不出习题,代数老师便把她叫到讲台上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  相似文献   

10.
【案例1】女作家三毛自幼性情孤僻,感情脆弱,读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差。数学老师平时对三毛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身让同学看。少年时的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后,  相似文献   

11.
寻梦的孩子     
爱文学的孩子一定是爱读书的孩子。雅玲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执著追求文学赋予心灵的美丽,在寻梦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着。她爱读书,她对每一本书的理解与感悟总令我震撼。读《呼啸山庄》,她悟出了“复仇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爱才是生命的真谛”,读巴金的《家》、《春》、《秋》,她记下了一句话:“春天是我们的”;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她明白了“成功的花无不是经历风雨后才愈开愈艳”;读《呐喊》,她感叹鲁迅不愧为“天地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在与她的多次交流中,我发现她在成长,我的年龄虽然不过大她几岁,然而,她思想的成熟却是…  相似文献   

12.
秋字不成愁     
友人来信问及:“还读辛弃疾的词吗?”我轻轻地笑了,知道他指的该是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于是淡淡地回复:“秋字在心头,却已不成愁。”我不知道,这是否算得上是一种生命的释然。很小的时候,我第一次捧起秋叶,惊叹于生命的  相似文献   

13.
子太 《今日中学生》2022,(29):18-21
<正>说起“三毛”,千禧一代的读者们或许尚记得她。她被作家白先勇称为“海峡两岸的青春偶像”,她的作品曾经风行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她的行迹为无数粉丝所神往。她是“初代文艺青年”,也是一位记录了对青春与生命之爱的作家。以情属文,以诚动人也许你或多或少听说过三毛,她远赴撒哈拉沙漠,与爱人荷西一起做鸳鸯眷侣——这的确是她最知名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教过孩子们一篇文章,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说的是有一种生命,生活在石缝之间,虽然那莽莽高原宁可荒芜成丘也不给她立足,那滔滔江水宁可东流入海也不给她品尝,那本是无私的阳光也会因“阴阳割昏晓”而很少来眷顾她,这生命却依旧能在巨石的缝隙中因势就形,蜿蜒曲直,扎根于石间深处的泥土,在风风雨雨中向上、向上、再向上,绽发出郁郁青青的枝叶,妆点了春天的美丽。观照当前尴尬、艰难、困惑、难堪的初中教育,我们真想说:初中教育就像这石缝间的生命。有人说,  相似文献   

15.
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6):52-55,61
行为乖张叛逆的三毛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庄子思想的影响,她的理想、追求,她独特的生命哲学都继承了庄子的许多思想。她乐命,任自然,注重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并希望以“爱”来救赎人类。性格因素和理想的彻底破灭导致了她最终选择“自杀”这种结束方式。  相似文献   

16.
王媛媛 《华章》2007,(7):140
三毛--一个很有特色的台湾女作家,本文从三毛一些作品出发,粗探其创作内涵,从中可看出:她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真情,自由的浪漫以及感人的挚爱等,而她的生命内涵也通过此而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王昌义 《中文自修》2003,(12):42-46
读与写是母语学习永远说不完的话题。阅读是信息的感知、吸收,是知识的理解、获取,是人的主体心灵与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对接沟通的渠道;写,是对“读”的思考与反馈,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一种沟通与交流,是寻求、表达、创造、认识自我的一种生存手段。读与写对于我们的生命是这样的重要。没有闽读,我们将感到孤独与茫然,而写作,那是我们自由生命真正的“栖居之所”。读与写的沟通、组合,将会唤起阅读者主体的积极状态.这种状态会促使阅读时筛选、内化的敏捷,丰富、有效的信息感知,是心灵、思维、智慧的营养基,而从我们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那是我们“存活”着、内心生机勃勃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我们都熟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著名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的诗名叫《自由与爱情》。在诗人看来,自由比爱情和生命的“价”都高,以至为了自由,它们都可以不要。想想也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自由,那就等同于囚犯或奴隶,他和别人就不一样,人家来到这世上是为了追求幸福,他却是为了承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没有自由的人生也太没有意思了。而从哲学层面上讲,自由本来就是人的“存在”的一种规定性,没有自由就意味着一个人被剥夺掉了人的尊严。和很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同,诗人算得上是一位“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9.
作家三毛的一生经历坎坷。她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坎坷中不断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也就是一个青春的梦幻。三毛各个阶段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她幽深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出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好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我看三毛     
女作家麦琪在她的散文《丑女》中写道 :“我不喜欢女作家三毛 ,原因之一 ,就是她说自己美丽 ,而事实上她不美丽。”读罢这段话 ,我不知道文坛对此作何反应 ,但是至少我对麦琪有了麦琪对三毛同样的感受。人美在心灵。作为一个作家 ,更应如此。而麦琪为何如此评价三毛 ?也许是由于文人相轻 ,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嫉妒 (在此 ,请麦琪女士原谅我的冒昧 )。因为嫉妒三毛的写作才华 ,就写文章大谈三毛的“不美丽” ,言外之意不言而喻。当所有的人都被麦琪批评到一无是处的地步时 ,她就可以毫不犹豫、毫无顾忌地站出来 ,说 :“我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