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提起晚清著名的爱国外交官,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和“待凭口舌巩河山”的曾纪泽,而很少想能到置身圣彼得堡、力拒沙俄侵占东三省野心的驻俄公使杨儒。“归咎一身事尚小,贻扰君国罪莫大”,这是杨儒当时同俄国人周旋时的信念。1902年2月19日,抱着病躯同俄国人周旋得身疲力竭的他,最终客死在严寒当中的俄都圣彼得堡。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地方实力派,从维护自身在山西利益的前提出发,对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和蒋介石集团采取了不同的政治策略,充分体现了其政治策略的反复性和复杂性。这种策略有其深刻的原因,同时对抗战局势及其自身的发展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在要求俄国交还东北三省的斗争中,清朝驻俄公使杨儒不畏强暴,作出了贡献。当时,清朝政府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负责和俄国谈判交收东北二省的问题。俄国派出的谈判代表是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杜夫。谈判刚开始,维特假惺惺地对杨儒说:“咱俩是老相识了,我一定对你诚心相待,  相似文献   

4.
义和团运动时期,帝俄不仅派兵参加了列强在京津地区的共同侵略行动,而且还单独出兵东北据我河山。为了解决交收东三省的问题,1901年1月至3月中俄双方在圣彼得堡进行了第一次谈判。俄国远东外交政策的缔造者维特不仅亲自参与了这次谈判,而且在谈判中起了重要作用。在谈判过程中俄国之所以对杨儒做过两次重大让步:同意废除增阿暂约并对俄国第一约稿进行了有限修改,当然与杨儒不辱使命坚持斗争有关,但也与维特在谈判中为了实施其有保障撤军的政策因而愿意就背离这一政策的有关内容作出让步有关。但由于杨儒最终拒绝在条约草案上签字,中俄第一次交收东三省谈判失败,所以维特有保障撤军的政策遇到了严重挫折。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广西地方实力派对蒋介石集团、共产党这两个不同政治对象采取了不同的政治策略,这种策略的实施有其深刻的原因,对抗战局势及其自身的发展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6.
《清史稿·邦交志八》“墨西哥”条云:“光绪甲申、乙酉年间(1884—1885年)墨以立约招工,来请中国驻美公使杨儒派员赴墨察看情形,拟定约款,电请总督筹办……”按,此误也.查有关的清代外交史料及《清季中外使领年表》可知,其时中国驻美公使系郑藻如.郑于1881年6月24日受谕,以津海关道补四品卿衔,接替陈兰彬任第二任驻美公使,同年12月24日到任.至1885年7月26日始以病免.故光绪甲申、乙酉中与墨西哥驻美使臣交涉建交立约事宜者,实为郑藻如而非杨儒也.杨儒受命担任驻美公使始于1892年9月2日,1897年4月29日后改任驻俄国、奥地利、荷兰三国公使.  相似文献   

7.
1900年秋,俄国利用八国联军侵华之机,借保护中东铁路之名,军事占领东三省。清廷迫切希望尽快收复东三省。1901年1月至3月,中俄关于交收东三省的谈判以破裂告终。影响谈判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俄国坚持独霸东三省的阴谋计划,不肯妥协;二是杨儒在谈判中据理争辩,不辱使命;三是日英等国的干预以及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的反对。这些在杨儒的存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彷徨中的清廷最终决定拒签俄约。俄国迫使清廷签订俄约独占东三省的阴谋终未得逞。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正确分析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制定出外交策略。起初联苏抗蒋,谋求与美合作,继而彻底放弃与美合作,转为联苏反美抗蒋。这一变化毛泽东称之为“一边倒”,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利益依据,是中共对外政策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内外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面对“变局”形势,中国应该大力开展以近代化海军与海防设施为中心的海防建设,其“变局”观的发展与清朝海防建设的实施有重要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的局势的前提下制定的,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其是强国富民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的局势的前提下制定的。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其是强国富民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12.
王毅《对<杨儒庚辛存稿>的三点质疑》(《北方论丛》1983年1期)说,《存稿》转录《清史稿·杨儒传》时对传中所说杨儒在光绪18年任出使美日秘三国大臣一事“未作任何注明”,而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四册第3037页却注明该年杨儒出使美、西、秘三国,因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杨儒若出使美日秘三国,美秘两国与日本横跨两大洲,相距万余里,不利于办理外交公务。而杨儒出使美西秘三国较为合乎清政府的规则。此外,汪凤藻在光绪18年间任驻日公使,杨儒不可能再去兼任驻日公使,因为当时未有一国驻两个公使的先例。据此我认为钱著较确。”  相似文献   

13.
武昌起义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面对中国革命的复杂局势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并未采取武装干涉资产阶级革命的措施,其军事力量进驻中国的目的是在“严守中立”的政策下,保护在华的既得利益并试图乘机扩大这种利益。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语境下,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免不了受欧美近现代戏剧的影响,体现出世界戏剧发展的某种交互性,并显示出自己的发展路向。如熊佛西的《喇叭》,在主要人物配置和基本故事框架上借鉴了奥尼尔的《天边外》,关注的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但是在主题思想的开掘上,作者放弃了自己固有的知识分子立场,以实用功利主义迁就社会大众和现实局势的需要。这种现象在中国现代戏剧中较为普遍,其成败得失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5.
阿以冲突是当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长期以来举世关注,特别在世纪之交,巴以之间的暴力冲突再掀高潮,而且愈演愈烈,长时间未能平息。追溯、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有助于正确观察、预测中东局势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对中国政治及远东局势的重大影响石志新中日甲午战争不仅对中国和日本造成巨大和深远影响,而且对远东地区也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中国在这次战争中的惨重失败,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迅速膨胀,同时也改变了远东局势,助长了欧美等帝国主义列强侵...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前后,围绕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在美苏国共三国四方之间形成独特的互动关系。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中国政局的演变,也冲击着东亚的国际形势。美苏冷战成为制约内战、制约国共关系变化的重要外因,但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它们各自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判断和有关的政策决定。当美国企图以美苏和国民党的暂时联合,达到孤立乃至消灭中共的目的时,中共对当时的内外形势做出深刻的认知分析,充分利用美苏国共之间的各种矛盾,借用一切于已有利的机会和力量,制定正确的策略方针,逐渐取得对国民党的绝对优势,赢得内战胜利。随着中共与美国关系的破裂,中共最终做出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抉择,美苏在远东的冷战就以中国为轴心而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是指自先秦至清末主体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中所采取的策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一策略表现为以德厚夷、华夷一家、刑德并用、以夏变夷、夷汉一家等具有特质的形式。本文在对这些古代民族文化政策形式梳理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把握这一现象.认为儒家学说的民族观是其理论基础,民族利益的调整是其动力,而对民族文化歧义的认识则是其制定和实施的根本原因。对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的多元文化考察,对发展民族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终於结束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十月革命和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近年来亚洲局势所发生的根本变化的最高表现。这一事实证明,人类从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过渡到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完全是合法则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及其壮大,无限地扩大和加强了整个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方把资本主义世界打开一个无法弥补的大缺口,对世界局势特别是亚洲局势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六亿以上的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长期羁绊下独立自由、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建立,这一事实本  相似文献   

20.
启新洋灰公司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代表,它的发展不得不受制于国内外政治与经济局势的起伏变化,在此背景下,启新通过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在国内外的水泥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为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可资之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