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正福建南安晋江金溪两岸,分布着丰州镇与霞美镇。丰州金鸡村有"送王船"习俗。金鸡村顺正大王公宫,始建于明代,供奉顺正大王。据说顺正大王姓黄名志,祖籍广东潮州,为谋生计,父母迁至晋江青阳。他悉心学道,坐化于青阳山石鼓庙门外。传说金兵犯境,黄志助宋军击退金兵有功,累封为顺正大王。此王公宫距离金溪仅有百米左右。  相似文献   

2.
正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指花戏。据传,泉州的掌中木偶戏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而到了清乾隆年间才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乾隆《晋江县志·风俗志》载:"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有清一代,泉州府属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以及原属泉州管辖的永春、德化两县都创建有不少布袋戏班,而且传播到漳州地区,从而形成了南(泉州)、北(漳州)两种  相似文献   

3.
正端午节,在晋江又称"五月节",是民间岁时习俗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晋江地区除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蒲艾"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近年来,晋江市每年在安海古镇举办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既是对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更是对晋江地区端午节习俗的充分展示。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州府与晋江的端午节习俗大致如下: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端阳,龙舟竞渡。悬蒲、艾及桃枝于门,贴符及门帖。小  相似文献   

4.
唐景云三年(712年),为防御北方突厥入侵,唐政府在河套地区设置了“三受降城”,意图以灵州灵武城和夏州朔方城为基地,统大军支援丰、胜二州,屯重兵,辟驿路,务求与京师长安畅通无阻,形成伞状的防御系统。当时,长安通往“三受降城”的驿路主要有三条:一条由长安经郦州至延州后分成两道,东北经绥州、银州、麟州、胜州至东受降城和中受降城,西北经夏州、新宥州、丰州至西受降城;一条从长安出发经邻州、原州、灵州、丰州至西受降城;另一条经同州、蒲州至东受降城。三受降城的设立及其与长安之间驿路的开通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她还是“海匕丝绸之路”的起锚港口,在对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辉煌的一负。泉州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有星罗棋布的静态文化和丰满多彩的动态文化。所谓静态文化,指泉州三寺(清净寺、开元寺、天后宫),二桥(安平桥、洛阳桥),二墓(圣墓、郑成功陵墓),一城(崇武古城),一窑(德化屈斗宫古瓷窑),一像(老君造像),一山(丰州九日山)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谓动态文化,指戏剧方面泉州拥有南音、悬丝傀儡、南派布袋傀儡、梨园戏、打城或、高甲戏、…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初年,江西有一处地方叫南安。这一任的南安太守姓杜名宝。他的夫人甄(zhen)氏,只给他生了个女儿,起名叫丽娘。 这一天,杜太守和夫人甄氏商量,想给女儿请个教书先生。 听说杜太守要为女儿延请老师,忽拉下子来了一大群秀才,有托人介绍来的,也有毛遂自荐的。不料杜太守一个也没看中,最后却找了个年近六旬的倒运秀才陈最良。  相似文献   

7.
福建古陶瓷     
福建负山面海,是中国东南地区陶瓷窑场较为密集的省份,晚唐五代时期,福建陶瓷业就十分发达,据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实,日本福冈市古代大宰府鸿昨馆遗址出土的青釉碗、施化妆土的釉下褐彩水注、青瓷盘口壶,其生产地来源于福州怀安窑。宋元时期,依窑业体系划分,陶瓷大体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建阳窑为代表的黑釉瓷器。二是以德化窑为代表的青白瓷器。三是以晋江磁灶窑为代表的釉下彩和绿釉器。四是以同安窑为代表的青瓷。到了明代,福建的窑业形成了晋江、九龙江流域密集分布的格局。誉为瓷都的德化县,利用瓷土资源可塑性能强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闽台郭姓     
郑金洪 《寻根》2010,(3):133-136
郭姓渊源古虢国后人《元和姓纂》载:周武王姬发分别封其两位叔叔—姬叔、姬仲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今陕西宝鸡西),古人以封地为氏,因称虢叔、虢仲。后又建北虢(今三门峡市东南)。东、西、北虢后来分别为郑、秦、晋所灭,其后人乃以虢为氏,古虢与郭同音,虢氏逐渐演变为郭氏。《南安蓬岛郭氏家谱》载: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国父黎刹根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少川 《寻根》2000,(6):45-51
一、族谱:珍贵历史的见证 时间:1966年“文革”岁月。 地点:福建省泉州市晋江罗山镇上郭村。 人物:柯贤清,男,34岁,上郭大队会计。 事件:柯贤清冒着被打成黑帮的危险,在负责监烧“封资修黑货”时,毅然从烈火中抢救出一部破旧残缺的《柯氏族谱》…… 结局: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部即将化为灰烬,后来又被柯孙提、柯文海父子长期保留下来的古族谱,竟然是记载菲律宾国父黎刹的高祖父柯南哥(DOMLNGO LAM-CO)的海内孤本,成为考证黎刹家族根在中国的最重要的依据。 “文革”三十多年后,我们来到晋江罗山镇上郭…  相似文献   

10.
1995年8月25日下午,福建省南安市贵峰村小学所在的山坡上簇拥着成千村民与各界来宾,锣鼓喧天,彩球轻飘,洋溢着一派欢庆气氛。这里,一个新鲜的命名树碑典礼正在举行:由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该村为“贵峰诗村”的命名树碑隆重揭幕。从此,中华大地上诞生了第一个“诗村”。南安  相似文献   

11.
鉴于近年来英国学者伍德女士发表专著,否认马可·波罗(1254-1324)曾来过中国,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作为蒙元文化发祥地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学者们,有责任从历史和考古学方向提出明确论据,以证实《马可·波罗行记》亦称《东方见闻录》这部名著的真实性。最近,内蒙面文物考古学者王大方先生向笔者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运用近二十年来考古学前辈李逸反先生、盖以林先生在呼和浩特丰州古城白塔和明山南北地区发现的文物古迹及元代题记,综合论述了马可·波罗行程中所见所闻的真实性。从而明确指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诚如他…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一个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有着极其深远深刻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意蕴,中国诗词、中国书画、中国戏曲、中国园林等等无不以境界为上,以意境为美学追求,中国艺术意境创建和开启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时空和自在自得的"无何有之乡"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阿嵯耶观音造像,为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它是最能代表大理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在收藏界也有着许多忠实的"粉  相似文献   

14.
自中晚唐起,读杜、学杜、评杜、注杜、研杜者层出不穷,历久不衰,并因此形成专门之学--"杜诗学".金代在杜诗学发展链条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和特点,"杜诗学"这一概念是由金人元好问明确提出的,这无疑对"杜诗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金人学杜却甚为薄弱和另类,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政治上的高压和金代文人的品节有亏等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其生产和饮用在大理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大理地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有着极期丰富的内涵,崛起于20世纪初期的白族资本家群体--喜洲商帮,在西南丝绸古道上运锁茶叶、黄丝等商品,经营活动长达半个世纪,其中以创造名牌茶"下关沱茶"的永昌祥商号的经营活动最具有代表性,为大理地区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大理州茶叶生产销售又有较大发展,成为骨干产业,"下关沱茶"、"三道茶"等名品更是饮誉海内外,为大理茶文化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杨亮才  赵寅松 《大理文化》2013,(10):103-111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有人口近200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中以洱海周围的大理、洱源、云龙、剑川、鹤庆、宾川等县市为最。其次是怒江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此外,云南省怒江州、保山市、丽江市、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及湖南省桑植、沅陵,贵州省安顺、毕节、威宁,四川省西昌均有分布。白族尚白,故自称"白"、"白人"、"白子白女"等。历史上的"僰"、"白蛮"、"河蛮"、"白爨"等,通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创者,沈家本有着较为丰富的刑事诉讼法学思想。他积极倡导司法独立,力主废止刑讯,主张采取"告劾式"的诉讼模式,并呼吁引进西方律师辩护、自由心证等诉讼制度,其思想具有"会通中西"、"托古改制"等特点。虽然它还存在某些不足,但却体现出了鲜明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不啻为我国法律文化遗产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留姓史话     
杜晓波 《寻根》2010,(5):123-126
<正>留姓是我国的稀姓之一,现全国留姓人口约有1.5万人。留姓主要分布于浙江青田、衢州衢江区、兰溪、松阳,福建永春、晋江、同安、泉州、大田、仙游,江西上饶,广东增城,台湾云林、彰化、台北等地。留姓得姓历史悠久,奉留因为始祖,以会稽郡为郡望。大型聚居地随宗族迁徙而产生变化,东汉两晋时期金华兴盛,唐代以降泉州渐强,均出现留姓巨族。闽系  相似文献   

19.
《寻根》2016,(1)
正姓氏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最具有民族"文化认同"价值与意义的符号标志。河南是中国众多大姓的祖根地,而荥阳则是中华郑姓的"主流姓源"祖根地。虽然中华郑姓的起源有着多重姓源,但源于姬姓、以周宣王之弟友即郑桓公所传之河南荥阳一带的后裔以"郑"为氏,无疑是中华郑姓的"主流姓源"。"主流姓源"往往成为该族姓人们认同  相似文献   

20.
王书敬 《寻根》2020,(2):49-51
中国人习俗称喜庆之事为"红事",如婚娶、庆寿、生小孩等。称丧事为"白事",人死是件大事,要举办相应的活动仪式进行悼念,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形成了"奉先思孝"的社会共识,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其中的"凶礼"要求贵族子弟必须"哀邦国之忧",要有"丧纪之容",总之要从内到外肃穆、哀伤。周公的儿子伯禽代父封到鲁国,"变其俗、革其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