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高丽时期著名诗人李奎报(1169—1241),是朝鲜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描写民间疾苦的诗人。作为朝鲜四大汉诗人之一,李奎报在朝鲜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朝鲜的李太白”。他一生热爱和向往中国,尤醉心于向中国优秀汉诗传统学习,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深受其影响。年轻时代,李奎报便热衷熟读中国经史百家佛老之书,终逐渐达到精通程度。同时,李奎报还曾与“海左七贤”派诗人交游,经常参与他们诗会的活动。他故乡的这七位年长的文人,标榜中国晋代  相似文献   

2.
曲彦斌 《寻根》2013,(5):80-86
分别著有《恒言录》和《迩言》的经学家兼训诂考据学家钱大昕、钱大昭,是一对著名的乾嘉学派同胞兄弟学者。其《恒言录》和《迩言》,均属中国文献史上重要的汉籍民俗语言珍稀文献,是自周秦以来采风问俗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接受汉籍"大夏"就是西文"Tochari(吐火罗)"的观点的前提下,论证了中亚大夏(吐火罗)源自中国晋南,并辨析了几种非晋南说。同时也考证了晋南的"虞"、"虞氏"等语汇所代表的部族也是吐火罗人,其所示地名则因"地从族名"而来。在上述基础上,本文详细考订了晋南的吐火罗人(大夏、虞氏)西迁中亚的路线和时间。随后也探讨了大夏、虞氏与尧、舜、禹诸部族的关系,批驳了"古代中国欧罗巴种人假说"和"夏朝与‘大夏’完全无涉,同名纯属巧合"这两种偏颇的说法。文章最后指出了还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获得答案。  相似文献   

4.
正相信来日本游玩的人回国时大都会买些日本的点心带回去,比如有名的北海道的"白色恋人"、吉野堂的"小鸡蛋糕"、东京BANANA的"香蕉风味点心"等等。这些有着漂亮名称的东西,在日本统称为"おかし",写成中文就是"果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糕点""点心"。就像中国的"糕点"一样,日本的"和果子"也包含着很多文化内容。日本"和果子"的演化在日本,人们本来是把树的果实或草的种子总称为"くだもの",即果子。后来由于中国汉字的传入,使这个称呼  相似文献   

5.
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九·一八"事变后,大量日本人口移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在东北殖民统治的基础.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东北的统治.也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6.
正茶禅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生活哲理的光芒。茶禅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的茶禅文化传播至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为提高日本国民教养和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奉为日本煎茶道始祖的"卖茶翁"高游外(1675—1763),原名柴山元昭,肥前国(今佐贺县)人。11岁入当地黄檗宗寺院龙津寺学禅,经过40多年的禅僧历练,57岁时放弃  相似文献   

7.
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派代表作家,本名壮吉,笔名断肠亭主人、石南居士等。他1879年出生于东京,父亲久一郎是明治维新前藩儒鹫津毅堂弟子,有汉诗人之称,著有《来青阁集》等:母亲为毅堂次女。久一郎曾留洋渡美,归国后在文部省供职。这样的家庭给荷风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汉学教育启蒙于父亲,后又入岩溪裳川先生之门,听讲《三体诗》。  相似文献   

8.
日本近代以来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尤其是1931年挑起"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开始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意义重大。武汉市一批具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对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文化渊源进行了考析,对读者了解日本民族性及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历史观具有积极的意义。此文为即将出版的《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的前记。  相似文献   

9.
菊池宽是日本近代著名剧作家、小说家,特别是他的通俗小说脍炙人口。他于公元1888年12月26日出生在濒临濑户内海的香川县高松市,这是一个风光明媚的南国小城市。父亲菊池武修,祖上为松平藩的藩儒。江户幕府宋期的汉诗人菊池五山便是他的祖先之一。菊池宽兄妹五人,他在男孩中排行第三,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明治维新后,菊池宽家和其他士族家庭一样,家道衰落,生活日趋贫困。从他能  相似文献   

10.
正周作人的一生与日本文化有着深刻复杂的关系,日本文学评论家竹内好曾评价其为"最早具备日本修养的人",周作人研究专家木山英雄也在《周作人与日本》中指出:"论及日本与日本文化关系之亲厚,无人能出周作人之右。"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公认的"日本通",致力于日本学术文艺的译介、研究,将日本文化的影响与个人的思想、气质融通,成为新的有机整体,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初识夏目漱石1885年1月16日,周作人降生于浙江绍兴东昌坊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着长达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朝鲜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员。日本学者西嶋定生认为,"东亚世界"的"四个要素"包含"汉字文化、儒教、律令制、佛教"([日]西嶋定生《东亚世界的形成》,载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88-92页),而"汉字文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汉字承载着中国文化,在"异域"大放光彩,对朝鲜的史学、文学等影响极大,由汉字写成的文  相似文献   

12.
自幼习诵《诗经》、《唐诗三百首》,稍长阅读《西游记》、《红楼梦》,每每被汉语言叙事抒情的精深博大而震慑。汉语的确妙不可言:其抒情者缠绵委婉,咏物者丰富生动,言志者气宇轩昂……。我始终认为,世上没有比之更其淋漓尽致者;而且,我始终认为,能够欣赏和理解汉语妙趣横生者只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然而,在北京的中央戏剧学院,一场由日本著名吟唱家室伏香云女士主演的“汉诗·短歌朗咏鉴赏会”竟使我感到“天外有天”。这是一场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日本国际商务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两国吟唱艺术交流演出。1998年10月29日下午…  相似文献   

13.
正浮世绘是日本的一种颇具特色的版画样式。日语的"浮世",指的是虚幻的尘世、痛苦的俗世。顾名思义,"浮世绘"即描绘世俗社会的平民生活场景的绘画。因此,浮世绘画面中有许多反映日本社会文化习俗的场景,其中的茶屋美女画成为一大特色。日本的"茶屋",相当于我国的茶馆。17世纪中叶,福建的高僧隐元隆琦东渡日本,带去了中国明朝流行的散茶瀹饮法,即在白色筒形小泥炉上用砂铫煮水,水烧开后用茶壶沏茶,再倒入青花、白瓷或紫砂的小盅内啜  相似文献   

14.
刘芹 《华夏文化》2014,(3):57-58
正日本是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便接受中国的汉字、律令制度、科技工艺及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儒家孝文化已传入日本,但最初并未引起重视,反而一些本土的弃老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两国共处于东亚文化圈,"忠孝为立身之本"已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基本信条,为何日本弃老之说流传如此广泛?儒家孝养观在传入之初为何不受重视?本文将从弃老传说出发,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一、弃老传说《楢山小调考》是日本近现代作家深泽七郎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化》2013,(4):I0001-I0004
日本书法渊源于中国,而又有独特的发展。日本历代书法家们一边从中国浩瀚的书法传统中吸收营养,一边大胆创新,逐渐走出了一条既不背离中国书法艺术的根本精神,又具有日本特色风貌的书法历程。不可否认,作为世界第二书法大国的日本,其在书法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非常值得我国读者学习和借鉴。嵯峨天皇简介嵯峨天皇为日本桓武天皇之皇子,平城天皇之皇弟。生于延历五年(786年),驾崩于承和九年(842年),享年57岁。嵯峨天皇自幼好学,博览经史。诗文书法,皆成绝伦。与空海、橘逸势合称"三笔"。  相似文献   

16.
正"千百年来的古代社会,中日两国的学者都极力提倡上下贵贱名分之说,归根到底,无非是想把别人的灵魂移入我的身上。"一看到一万日元(日本纸币最大面额)上那个日本人的头像,许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以为是哪位天皇。其实他不但不是天皇,甚至连官也没当过,只是一个没有任何"级别"的学者而已。能够登上这样大面额的纸币,足以证明他的重要性。确实,他是近代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很多读者应该都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可能很多人不会知道,他的名字和中国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切脍与刺身     
《寻根》2016,(6)
正说起日本菜,人们就想到被叫作"刺身"的生鱼片。日本人嗜生,举世皆知,读音"sashimi"也被收入英语字典。韩国人不服,说日本的"刺身"源自他们高丽王朝时代的"脍"(hoe),一副欲与日本刺身比高,争专利申报文化遗产的架势。其实,"刺身"也罢,"脍"也罢,都与中国古代食俗脱不了干系。人类在掌握用火技术之前,都经历过茹毛饮血、活剥生吞的历史阶段。地球上很多民族和地区都有过生食鱼贝、肉类的历史,有的地区至今古风犹存,如北欧一些海洋国家,还有我  相似文献   

18.
迟欣 《世界文化》2012,(9):14-16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Kenneth Rexroth,1905—1982)是美国后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文学史上往往称其为"垮掉派之父"。他在诗歌创作、诗学理论方面均有一定建树。晚年的雷克思罗斯宁静、洒脱,将兴趣点转入东方文化,并全心致力于汉诗的英译工作。这样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在文学和翻译领域颇有成就的诗人背后也同样隐匿着一段段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或者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时会碰到一些怪字,查<新华字典>找不到.比如日本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迁哲郎(1889~1960年),这个"迁"(tsuji)字就不多见.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字,日语原文和翻译过来的汉文不是一个字,比如日本前首相小渊,日文中写的是"小渕"(kobuti).日本字不是都来自中国吗?怎么会有我们字典中没有的字呢?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月6日,以"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融合之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孔飞力,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日本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荣获首次颁发的"中国学研究贡献奖"。"中国学研究贡献奖"奖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论坛学术委员会推荐和遴选,论坛组委会颁发,是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中国学"领域的国际学者颁发的奖项。该奖项将长期设立,于每两年一届的论坛向3~5位国际学者颁发。本刊将分期刊登首次获此殊荣者在"中国学"领域卓越建树的相关评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