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糕印、饼印、粿印形制各异、工艺精美,是颇为珍贵的民间艺术创作和文化创造。不仅代表着闽台两地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两地的习俗信仰、节庆生活;同时也显现出艺术与生活结合为一体的传统风俗,在福建、台湾等地年节婚庆、敬神祭祖等传统民俗活动中都有广泛的传播。木制糕饼粿印模以雕刻的手法制作。  相似文献   

2.
《寻根》2016,(3)
正潮州木雕是明清时盛行于粤东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广泛应用在建筑装饰、礼祭游神、家具以及案头摆设上,曾经在潮州人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所有享有盛名的潮州特色的民俗艺术中,潮州木雕是最能反映潮州文化的地域特征,包含更多潮州社会观念的文化载体,也是深深打上"潮州人"印记的民俗事象。它不仅仅是静态的"历史的遗留物",在其  相似文献   

3.
刘欣 《寻根》2011,(3):41-45
民俗体育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民俗体育内涵的界定,目前尚无定论。笔者以为,民俗体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并在一定范围内由广大民众创造、流传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样式。它既依附干民俗节日,也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4.
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有着深厚的民俗内涵、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京津冀地区传统民居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北方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形式、民俗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对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京西古道的传统民居文化,为进一步保护京西古道的文化遗存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今的民俗,一部分是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民俗,但更多的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民俗是透视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闪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华.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全国有56个民族,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俗事象色彩纷呈,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历史悠久,流传广远.在此,我就宗教信仰、祭祀礼仪、节日集会等粗略勾划几笔.远古普遍流行原始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后来,每个民族根据各自的经济文化条件,逐渐产生了  相似文献   

6.
庙会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地方性宗教精神、区域特色、生活习惯、人文传承和经济活动等要素融合的产物。目前,庙会民俗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尚未获得应有的挖掘、利用。挖掘和创新庙会的文化内涵,强化庙会的综合文化与经济功能,打造一批大型传统庙会,可为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重要平台,对于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民族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联结社会群体的纽带,是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时代的变迁使民俗受到强烈冲击,尽管传统节日并未消失,但其蕴含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却已渐行渐远。七夕节古时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时至今日,受时代变迁与外来文化影响,其中的许多节日传统已淡出历史舞台,仅留下有关爱情的元素,成为"中国情人节"。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手工业与商业文化源远流长。手工作坊与工场、店铺既是古代社会的工商业组织 ,也是近现代社会工商业组织的一部分 ,同新式工商业组织并行不悖。实质上 ,作坊、工场与店铺文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工商业民俗 ,在宗法式、小农式与官僚式的古代社会 ,自然主要是家族文化、村落文化和衙门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而又根深蒂固的中国家族文化、乡村文化和衙门文化 ,凝结成了中国强烈的家族观念、乡土意识与等级心理 ,并渗透在各个社会组织之中 ,工商业组织亦不例外。传统手工业包括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种基本类型 ,大致经历了作坊、工场两个…  相似文献   

9.
林文 《寻根》2005,(1):9-14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彝族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推进,彝族人民的习俗也有一定的变迁,一些阻碍时代进步的习俗正在逐渐被淘汰,而体现优良传统的民风民俗则日臻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刘咏琴 《寻根》2022,(2):108-111
民俗学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类文化历史,也有"民"的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民俗的目光也转移到都市中来.都市民俗活动的空间位置构建于都市之中,其研究不能脱离"民"这一主体,也离不开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民俗自身的运行规律以及出现发展的动因也是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抢救文化遗产的成功典范──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民俗曲艺业书》初评陈益源维护文化遗产并加以发扬光大,是一个进步社会应有的作为,也是那个社会得以持续进步、再创新文明的基础所在。然而,传统文化不是可以永远摆著待价而沽的,它往往深入人心,影响著民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是社会文化的基础性资源 ,但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双重境遇下正面临加快湮没的危机。人类应当在安享经济进步的巨大成就及其伴随的一体化和统一性之便的同时 ,也继续享有我们祖祖辈辈拥有过、而今正在遭到人为损毁的多元文化和文化多样性。为此就必须以文化自觉的理性应对滚滚而来的全球化大潮 ,走出对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误区 ,杜绝过激开发行为 ,根据民俗文化的特质对之善加保护 ,在此前提下科学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当前文化现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是绵阳境内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两支少数民族.2004年6~11月,绵阳市博物馆组织专门人员分别对其进行了6次约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和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章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把这两个民族目前的真实状况作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乡村优秀文化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态文化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文化,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凝聚认同价值、塑造新农民的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原生态的特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发。  相似文献   

15.
朝鲜民俗村     
建于朝鲜的第一个露天博物馆朝鲜民俗村,位于汉城以南大约41公里的龙仁。它于1974年10月4日向公众开放了。在这一时期,继政府于60年代初采取促进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措施以后,南朝鲜的传统生活方式迅速西方化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传统建筑及服饰面临着绝迹的可能,为保留一些传统民俗所做的坚决努力导致了朝鲜民俗村的创立。建立朝鲜民俗村的目的与建立这一类型的任何博物馆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对反映传统生活方式的实物进行调查、收集和研究,对传统文化特性进  相似文献   

16.
元宵是中国人的狂欢节,与灯有关的民俗事项反映传统中国"狂欢"文化发展历程,巴赫金狂欢理论可以解释元宵灯文化现象。狂欢隐喻生死,"怪诞"是对抗死亡的依凭,狂欢节是最具包容性的节日,普通中国人看待生死的态度在元宵狂欢中进行着艺术化演绎。道教的"养生"理念和中国文艺美学范畴"形神论"早期形态主导灯民俗狂欢文化生死主题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泰山与民俗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民俗民风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为主导,以信仰民俗为主线,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旅游竞技民俗交织融汇,构成一道独特的泰山风景。就泰山民俗文化而言,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地区演绎流变,终于形成泰山民俗的基因。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礼俗杂糅的山石崇拜山石崇拜是泰山民俗中历史最悠久的信仰民俗之一。最早的泰山崇拜者是生存于泰山地区的泰山儿女,而“大汶口人”不仅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且是泰…  相似文献   

18.
庄小芳 《寻根》2012,(1):41-44
台湾岁时节庆及风俗民情,几为闽南风俗的翻版。杂糅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的闽南风俗,经闽南移民流传至台湾,在台湾深深扎根,浸透到台湾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福建岁时节庆风俗中与女性相关的部分,也成为台湾妇女生活的一部分,有些还在流传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9.
“这套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的丛书,不仅对从事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读者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且对其他广大读者也是一部了解外部世界、积累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良好读物。”文化部孙家正部长此处谈及的“丛书”,是指《世界各国文化概览》。这套丛书计划出版多册,系统介绍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的文化概况,其内容包括各国的文化历史沿革、传世文化大事、民间民俗传统、文艺思潮流派、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传统盛事、文物名胜古迹、重大文化成果、文化发展经验以及文化组织机构、文化团体设施、文化历史典故、文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日益重视。本文以阜新蒙古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阜新蒙古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基础上,构建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体系,揭示了村落空间布局、传统建筑、传统民俗和曲艺技艺所具有的多元复合文化价值。针对阜新蒙古族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分层保护,划定相应保护范围、统一风格,保护村落风貌特色、功能完善,传统建筑改造再生、场所植入,完善村落空间功能、环境整治,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整体性保护策略,以期能为当地蒙古族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