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的老家小关镇,在河南省巩义市市区东20多公里。20世纪80年代前,镇中有明清一条街,东西长500多米,街道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商铺都是四合院,青砖蓝瓦,方砖铺地,上房是两层小楼。前有四尺多宽供顾客遮风挡雨的走廊。老街是小关镇的贸易中心,农历每月双日是顺集,三、六、九是庚集,小关周边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来这里赶集,非常热闹。老街南边有一条四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这一人烟稠密的省份,也有一些稀见的姓氏不为人熟知。其中有不少稀见姓氏源自山东。恽姓。主要集中在常州,姓氏虽然小,但是恽姓的名人不少。清代有著名画家恽寿平,近代有恽代英。恽姓起源于今山东郓城县,《史记·秦本纪》太史公列举了一些和秦人同源的氏族,其中有郓奄氏,郓奄氏是郓氏和奄氏通婚形成  相似文献   

3.
方颐 《寻根》2014,(5):131-133
中华民族姓氏知多少?这不仪是一个屡问而难答的饶有兴趣的问题,更是一个姓氏学、民族学、历史学,乃至关涉到整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重大学术问题。古代姓氏书有《百家姓》《千家姓》,乃至所谓《万姓统谱》,但将现存古代所有姓氏鹳中姓氏统加,其总和不过七八千个。姓氏在历史中有消亡也有新生,这种现象越接近现代就越有加速之趋势。当今我国有十多亿公民,人口统计多取抽样数据,其所得姓氏与实际仍有较大距离。姓氏专家为得古今姓氏数之实,一方面努力扩大古文献求索范围,另一方面则密切注意最新人口普查所得的姓氏数据。20世纪90年代曾出版几种专业辞典,其姓氏数量已达一万数千,21世纪某些专家所搜集的姓氏数量已突破2万。  相似文献   

4.
严奇岩 《寻根》2014,(6):78-81
<正>贵州省台江县是全国苗族最集中的县,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历史上台江县是苗疆腹地,因地处偏僻,至今仍保留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2014年7月12日,我们课题组在方召乡党委副书记杨阳的带领下,来到了交汪苗寨考察。这里地处高寒山区,海拔1000多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距离台江县城21公里,全寨645户,2887人,全是苗族,是台江县境内最大的苗寨。现居住有邰、张、唐、赵等姓氏,其中邰姓608户,占全寨总户数的94%。  相似文献   

5.
正如同中国有姓氏大户"张王李赵"一样,越南也有姓氏大户,姓氏最多的甚至占到国民的近四成。越南人以"阮"姓为最多,全国约有3176.23万人,人口占比高达38%,相当于每2.5个越南人中就有1人姓"阮"。排在第二位的是"陈"姓,全国约有919.44万人,占比11%。居第三位的是"黎"姓,约794.06万人,占比9.5%。排在前三位的姓氏合计约占越南总人口的58.5%,而越南的十大姓氏人口占比则高达84.6%。越南的姓氏数量与约有30万个姓氏的日本相比,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6,(6)
正在福建、台湾等地,人们常说:"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这句话是说这里陈、林、黄、郑四姓的居民很多。其实,除了福建、台湾两省,在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方,这四个姓氏的华侨华人也不少。关于这四个姓氏是怎样迁移到闽、台等地去的,已有一些学者作过介绍。但是,关于这四个姓氏的源头和祖根,专门详细探讨的文章还不太多。如果溯源寻根,陈林黄郑这四个姓  相似文献   

7.
豫闽台姓氏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翔南 《寻根》2009,(1):8-15
地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从夏商至唐宋时期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几乎每次改朝换代,这里都有战事发生,致使中原大地屡遭洗劫,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为避战祸,中原百姓曾多次被迫向四周迁徙,主要是向南方长江流域移徙。其中规模较大的迁徙活动有6次,其他因天灾、戍边以及避仇、贬官、流放等原因而流落他乡者更是不计其数。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中原百姓的不断外迁,也造成了华夏姓氏的大播迁。  相似文献   

8.
王泉根 《寻根》2003,(5):115-117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普遍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历史传统与来龙去脉。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诠释。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甚至三皇五帝。就世界姓氏文化而言,中国人的姓氏独具特色:一是中国人人人皆有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与民族只有名,没有姓);二是姓氏起源的历史悠  相似文献   

9.
别姓探源     
别凌 《寻根》2004,(3):103-107
宋代所编<百家姓>共收录504个姓氏,别姓在其排序中列322位.据<最新中华姓氏频度表>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随机抽样1436个姓氏,别姓排序为566位,显示频率为一万人中有别姓14人,为一罕见姓氏.  相似文献   

10.
邓章应 《寻根》2006,(6):108-110
姓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用其他方法来指称姓氏和用姓氏表示其他意义,我们且称之为姓氏的别称和姓氏的别义。  相似文献   

11.
昃姓的由来     
昃姓的由来张茂荣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城西山脚下,有一座“昃(Ze)家庄”,从这里繁衍出来的若干家昃氏子孙大都集中在博山附近地区。“昃”作为姓氏在全国唯此独有。《百家姓》及后来的《续百家姓》,收有单姓、复姓596个,但不见“昃”姓。最近10多年间陆续出...  相似文献   

12.
邹华享 《寻根》2004,(5):110-113
湖南不少市(地、州)、县出版的方志上有姓氏名称和数量的记录,根据对这些记录的综合整理,分析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湖南境内使用的姓氏有2116个。这个数据会有些出入,但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湖南姓氏从哪里来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未直接处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族聚居,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后期。“蛮”、“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过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极少的。据传说,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进一步往南…  相似文献   

13.
董氏源流考     
王沛郁 《寻根》2007,(5):114-115
董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自帝舜赐姓,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支派繁多,今有80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然而,这样一个大姓,却起源于闻喜县东部一个叫董泽的小地方。  相似文献   

14.
李乔 《寻根》2010,(2):94-97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般人家的厅堂之上都悬挂有"××堂"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悬挂有"××堂"字样的大红灯笼。这里的"××堂",就是姓氏堂号。堂号,顾名思义就是祠堂、厅堂的名号。在传统宗法社会里,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一起,每个聚族而居的家族,  相似文献   

15.
一、穆姓概说 穆姓作为中国人的常见姓氏,在2013年的中国姓氏排行榜即中国四百大姓中位列第188位,主要分布在贵州、山东、河北、河南四省.当今穆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48%,总人口大约有64万.  相似文献   

16.
小树林     
小树林是洱海南岸、洱海公园旁的一片柳树林.小树林内一半是浅滩、一半是草地.浅滩在阳光下,草地在柳树下.这里春天一片嫩绿,夏天一片墨绿,再加上柔柔的草地和幽幽的洱海,风景这边独好.当然,这里最有吸引力的时光,要数炎炎的夏日.  相似文献   

17.
余世诚 《寻根》2013,(1):118-120
2012年5月,我回故乡禹州,从西关禁沟往回走时,见左手路边有一破败不堪的砖石大门洞,高约7米,宽约15米;门洞上面碎石、烂砖和泥土堆积达3米厚,长满了杂树、葛根和野草,盘根错节,郁郁苍苍。记得小时候每次路过这里时,也曾看见高崖上有一神秘古老的大门洞,但一直不知道它是何物。60多年过去了,不想它竟然还在,更不解它是怎样落到了平地上。此时看到一老农正在马路上“晒场”,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区──中国贵州省黔东南州,婚俗可谓风情浓郁而又独特。这里传统的婚姻形式是自主婚姻(个别也有包办式)。这种婚姻是在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自由恋爱、自订终身的基础上缔结的。这种婚俗世代沿袭,并在这一地域内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恋爱择偶方式──“蜗达哟”(即:在一定的场所谈情说爱)。“娲达哟”一般都有季节和时间性。通常在农闲季节和节日集会期间进行。晚上严禁“蚂达哟”。这里每一个苗村苗寨都按姓氏宗族的不同,在村边寨头各划定一块空地、一座小山包等为“蜗达哟”的专门场所。苗乡的人们管这一场所称为“…  相似文献   

19.
宋全忠 《寻根》2012,(6):4-9
中华姓氏文化历史悠久,它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含姓氏根源、姓氏尊崇、寻根追祖、祖先崇拜,也包含家族生息、繁衍、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大众性、连续性、广泛性、世界性.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无时无刻不赋予华夏人智慧与灵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传承像中国这样完整且有内涵.  相似文献   

20.
邓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山海经》中,与炎黄二帝同时代的夸父就姓邓。邓姓虽然是我国较早的姓氏,有史书记载者始多,但邓氏宗族真正的勃兴应从汉代开始。在汉代正史宗族中最为显赫的,当首推邓禹一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