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友义 《寻根》2013,(1):53-57
潮州歌册,又称歌、歌文、说文、弹词,是"用潮州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本子,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主要流行于潮汕、闽南地区。它成于明中后期,盛于清乾嘉年间,发展于民国时期,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衰落,今已销声匿迹,很难一见。2008年,潮州歌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录项目名单。潮州歌册主要为妇女而作在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中,许多潮汕姿娘仔  相似文献   

2.
刘芹 《华夏文化》2014,(3):57-58
正日本是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便接受中国的汉字、律令制度、科技工艺及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儒家孝文化已传入日本,但最初并未引起重视,反而一些本土的弃老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两国共处于东亚文化圈,"忠孝为立身之本"已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基本信条,为何日本弃老之说流传如此广泛?儒家孝养观在传入之初为何不受重视?本文将从弃老传说出发,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一、弃老传说《楢山小调考》是日本近现代作家深泽七郎  相似文献   

3.
正密祉镇。小镇旁有条从山林里悠悠走来的小河。带着深山的朝露和林涛,小河一路流到密祉就幻化出了一首千古名曲:《小河淌水》。不知道这首民间小调在当地百姓口中流传了多久,这首歌随着小镇旁的茶马古道,借助马帮汉子的口流传到远方。直到1947年,有个叫尹宜公的密祉人将这首民歌整理出来,填上词,《小河淌水》就开始走向世界。记得第一次听到《小河淌水》时的心灵震动。这世界上竟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大省,自古便流行颇具特色的地方小曲、戏剧、民间工艺品……独特的民俗风情经千年的流传,现已成为一批精湛奇绝的民族艺术瑰宝。让人惊叹的民间艺术繁花似锦,千花万朵压满枝头,在晴风中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5.
正石宝山歌会节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远古群婚的遗风,几经岁月的淘洗而形成的民间节日。素有"白族情人节"和"中国歌城"之称,是一个让人不思归的盛大民族聚会。石宝山传统白曲已列入国际民歌歌目。2008年,石宝山歌会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6.
牛永利  李明 《寻根》2021,(2):113-119
清代以来,豫西北地区济源、沁阳一带流传着一种具有巫觋色彩的民间信仰"花堂道"。其组织由几个人为核心成员,但整个组织较为松散。他们在禳灾祈福时,依据自己整理的科仪经书,举行一定的仪式。随着群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福利的普及,“花堂道”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能独立承担禳灾祈福仪式的传人越来越少,仅仅在某些习俗中存有一些影子。  相似文献   

7.
正渔歌是渔民在捕鱼、造船、修船、织网、补网、晒网或休息时自编自唱的民间歌谣,是"渔民的歌"(陈新汉:《舟山渔歌的哲学审视》,《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渔歌是我国民间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有江河湖泊的淡水渔歌,也有海洋的咸水渔歌。潮汕地区濒临大海,在长期的海洋渔业生产生活实践中,潮汕渔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渔歌文化。当中,以汕尾、  相似文献   

8.
肖伊绯 《寻根》2021,(3):34-40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道理浅显而朴实,是中国民众希求平安、倡导和谐的基本诉求之一.解冤祈福的行为在民间流传已久,往往依附于各类佛教、道教信仰的祈祷形式之中."解冤结"信仰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独立的偶像崇拜,应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佛教经典《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至北宋时基本形成了所谓的"解冤结菩萨"信仰,并一度出...  相似文献   

9.
西盟佤族的猎头习俗与头颅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盟佤族的猎头习俗是名闻遐迩的,广泛流行於云南南部的一句俗谚说:“与傣族交友手空回,以佤族为伴脖子痒。”——意即傣人工於算计,西盟佤人有猎头之好。长期以来,其他民族对此深以为惧,致有许多关於猎头的恐怖故事在民间流传。例如雍正《云南通志》卷四十四说:  相似文献   

10.
正恩斯特·卡希尔在《人论》中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面塑不仅有着饱满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同时它还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种象征,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一过去,逢年过节,民间流传用面粉捏成各种人物和动物,以求吉纳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17,(3)
<正>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有一种石神信仰,即民众对体形巨大的山体岩石的崇拜。如羌族有白石崇拜,仡佬族有巨石崇拜,壮族有逢年过节向石神烧香致祭的习俗,白族民间则流传有"白岩天子"的神话。石神信仰源于山体崇拜,正如乌丙安先生所指出:"首先是人们敬奉那些奇异的巨大  相似文献   

12.
中原是中国汉族神话产生和流传的中心地区。中原神话是指中国古文献中已有零星记载,至今仍流传在中原民间口头上的著名神话。20世纪80年代起,由河南大学张振犁先生首倡,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中原神话调查研究工作。调查发现,中原神话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呈集群式分布的特点。近几十年来,对中原神话的发掘与研究,使中原神话完整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弥补了中国汉族神话"零散"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情趣盎然的回族婚俗文化回族丁一波"青山跑成白路了,单单说成双双了。鞋底磨成洞洞了,婚姻大事成功了。"这是流传在宁夏山川回族民间的婚礼歌。由于回族群众所居住的地区不同,婚姻习俗也因此各有特色。"樱桃好吃树难栽,朋友好维口难开,白天想你干不成活,晚上想你...  相似文献   

14.
"云南有座鸡足山, 离天三尺三. 百零八寺云里建, 佛光普照金灿灿." 这是历代以来,民间流传的朝山进香歌谣.还有一首民谣说: "宾川有座鸡足山, 走马观花去进香, 正月初一上山去, 三月十五才下山. 从这些民间歌谣里,可以看出鸡足山中的佛教建筑物的数量之多.  相似文献   

15.
几年以前.以“陈健、黄敬飞、老翘”等为代表的几位在滇中民间被称为“歌王”的民间山歌艺人录制了他们个人的山歌碟片.碟片一投放市场.便在民间产生不小的轰动.大街小巷的音像制品店都摆着他们的歌碟.农村山乡.只要有影碟机的农家.大都在播放他们的歌碟.一时间在滇中民间掀起了一股山歌热.随后一些民间花灯艺人又相继推出了一批自编自演的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也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从而形成了二十一世纪初滇中民间一道民间歌舞艺术的风景线.成为当今民间艺的一个亮点.与用云南省地方方言配音录制的“开心蒙太奇”相映成趣.成为云南省音像出版业的重头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一直想在收获的季节去拜访一位老师,一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艺人,这是我多年来的想法。小城云龙,深藏在大理州偏远的深山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地方。这里被誉为世界桥梁的博物馆,有通京桥、彩凤桥等著名桥梁;也有闻名遐迩的中国"舌尖上"的美食——诺邓火腿。这里居住着古老淳朴的少数民族,有着神秘多姿的民俗活动,至今依然流传在云龙检槽乡的"耳子歌"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正一1980年,在全国文艺界兴起了民歌采风运动,采集对象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它们多形成于清末和民国时期,也有的可以直接追溯到明朝以前。尽管也有一些20世纪50年代的民歌,但并不包括五六十年代所产生的歌颂"大跃进"等内容的新民歌。民歌采风,既是对民间文化的敬畏,更是入乡问俗、  相似文献   

18.
在西德境内的莱茵河畔,矗立着一百三十二米高的罗累莱崖。从前,这里的水道只有一百一十三米宽,弯曲狭窄,水大浪急,暗礁遍布,船只常常在此遇难。直到十九世纪,人们才对河道加以治理。现在,这里的河道加宽了,一条隧道穿过了罗累莱崖——这个十三世纪的人们认为埋藏着尼贝龙根宝物的地方。十九世纪以来,德国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罗累莱崖的传说。据说,每当皎洁的明月升起,一个叫罗累莱的美丽的魔女便出现在这块山岩上,唱着一支动人的歌,许多船夫划到这里,都被这美妙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他们往往只顾侧耳倾听,忘记了划船,于是船便触礁沉没,无数船夫就这样在罗累莱的引诱下丧了命。  相似文献   

19.
《大理文化》2011,(10):2-2
《希夷之大理—望夫云》剧情主线取材于大理民间流传了千年的神话传说"望夫云",讲述了公主和猎人浪漫而又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情节凄美以至感动神灵。舞台主体造型像一只巨大的眼睛,体现  相似文献   

20.
左家琦:在民间文化保护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作为州戏剧家协会的主席和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请杨主席首先给我们谈谈大理州白剧这个独生子的"身世"。杨益琨:据历史记载和最早的大本曲艺术形式(山花碑)来看,大本曲、吹吹腔、民歌小调在大理地区历史悠久。大本曲、民歌小调是本土文化的东西,吹吹腔则是源于"弋阳腔系统",又称"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