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访茅盾故里     
冬枫 《现代语文》2001,(10):14-15
朋友,我想你一定读过名《蚀》、《春蚕》,一定看过影片《子夜》、《林家铺子》,那么你再出差、旅游来北京的话,希望你一定要到东城交道口附近的后园恩寺胡同13号看看。那是个普普通通的四合小院,在北京几乎到处可见,我国学巨匠茅盾,就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后的六个春秋!  相似文献   

2.
访杜甫故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朋友,你知道吗?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出自谁的手笔?你一定会答道,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可是,这位名闻中外的伟人故里在什么地方,怕是就不一定晓得了吧!  相似文献   

3.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粒民.号秦淮寓家.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移居南京,出身名门贵族.其父去世后.家道衰落乾隆初.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应博学鸿词科试.他以病谢辞一晚年生活贫困.仅靠卖文和友人周济为生,他能文善诗.尤以小说著称、传世之作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另有《文木山房文集》。[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一部《红岩》,半个世纪以来,影响从未淡化,"江姐"作为其中最生动的代表,她以朴实而崇高的革命情感、无时无刻不在的团队意识、发自内心的为民之心,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而教育着、鼓舞着几代中国人。四川自贡电业局大安电局抄核收班的杨华和她的姐妹们坚持用行动影响着、鼓舞着周围人。  相似文献   

5.
吴敬梓与扬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敬梓生前多次到扬州,至欲以此作为身后游魂理想的归宿和栖息之地。《儒林外史》中很多内容以扬州为背景,不少人物以本籍,外籍寓扬人士为原型而进行典型化塑造,并涉及到诸多扬州名物和方言,吴敬梓在扬州的行踪与人际交往,构成其人生轨迹和身心总历程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儒林外史》是对包括扬州在内的广阔地域的社会时代生活的生动反映和折射。  相似文献   

6.
《吴氏家谱》毁于文革一炬,今吴氏家祠碑记的发现,为吴敬梓家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寻找荆川公支派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吴敬梓家世杂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数年搜集清初著名作家吴敬梓的材料,随手作了一些摘记、并加以初步的排比.今检出几条,觉得尚有参考价值,弃之可惜,但内容又互不相关,无以名之,只得称它为“杂考”了.一、“羡延陵之(?)子”《移家赋》是吴敬梓自叙生平、家世的一篇重要作品。在赋中,吴敬梓历数了转第公以下,吴凤、吴谦、吴沛、吴国鼎等几代先辈的道德文章之后,即叙述其父吴霖起的事迹,有云: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早年热中科举,追求功名,一心想登上仕途。这些理想追求可以从他的名、字、号甚至书房名的命取中观其一斑。“敬梓”这个学名是他的启蒙老师在询问他未来的志向后为他取的,其含义颇有讲究。梓,一种落叶乔木。木质轻而易割,古人常用做琴瑟和建筑木料。“牡丹是花中之王,梓为木中之王”。谓“可大用之木”,吴敬梓取“梓”为名,是希望将来能成为“量材为政,既勤朴斫”的优异人才。“敬”与“梓”连用为名,当然更有敬重人才追求人才之义了。  相似文献   

9.
吴敬梓创作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他企图表达怎样的思想和说明哪些问题?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可靠的是先听听作者自己的意见,查查他有关这方面的论述,那才是第一手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殿堂中,小说是没有地位的,被视为稗官野史,引车卖浆者流的玩意。因此,小说作者的事迹,大都湮没难考。较之施耐庵、罗贯中,乃至“传神文笔足千秋”的曹雪芹,吴敬梓还留下《文木山房集》四卷,《诗说》数则,佚诗若干篇,要算是幸运得多了。他那最足以传世的《儒林外史》,被好友陈晋芳称作“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他自己也只以《移家赋》是“美人一赋堪千古,何用子虚与上林”的传世之作,并不将作《儒林外史》看作什么值  相似文献   

10.
本从分析上图所藏清抄本《诗说》着手,说明了吴敬梓有着独到的经学观,从而也证吴敬梓确实是一位传统化学养最丰厚,理性思维最出众的白话小说作家,《儒林外史》的反理学倾 向以及对功名富贵,应征辟和士人心态的剖析均可以《诗说》中所到依据,吴敬梓的经学观奠定了他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的晋南之旅,马不停蹄地一连跑了许多地方,着实有些累了,最后一站为河津,访问过王勃、薛仁贵故里后,就准备胜利“返航”了。不料,在县城广场、路旁,到处可见标有“开往韩城”牌子的公共汽车。有国营的,有个体的,都在大声地招揽乘客。  相似文献   

12.
《吴氏家谱》毁于文革一炬,今吴氏家祠碑记的发现,为吴敬梓家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寻找荆川公支派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正《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地描绘了吃人的  相似文献   

14.
吴敬梓是最具哲思气质的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之一。通过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反思了互为表里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程朱理学,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即将理欲视作整体而不作抽象的分辨,将涵泳了天理又充满了人情的圣贤人格呈现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向原始儒家复归的价值取向,他与同时代的曹雪芹一样,具有关怀人类精神命运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5.
吴敬梓是最具哲思气质的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之一,他面对已有的文化思想资源,既吸收继承,又批判反思。通过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反思了互为表里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程朱理学,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即将理欲视作整体而不作抽象的分辨,将涵泳了天理又充满了人情的圣贤人格呈现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向原始儒家复归的价值取向,他与同时代的曹雪芹一样,具有关怀人类精神命运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6.
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生前与两淮盐商程晋芳多次交游于淮安、扬州、南京等地,两人情缘至深,堪为文士与盐商交往最为典型之一例。交游既丰富了吴敬梓的人生阅历,他也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生活之需和精神慰藉,并为创作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累了充足而珍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17.
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吴敬梓已经39岁了。他看到了许多不学无术的人仗着家有财势,买通试官,居然个个高中;而他有“文润学海”的才华,年近四旬,却仍然是一个穷秀才,因此对于科举制度能否真正甄别、选拔人才,发生了怀疑。特别是6年前从安徽全椒县老家移居南京白板桥的秦淮水亭以后。贪官恶绅的狼狈为奸、横行霸道,儒林群丑的趋炎附势、尔虞我诈。更使他看透了科举制度的丑恶和现实社会的黑暗,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来讽刺科举制度,揭露黑暗社会,鞭挞儒林群丑。  相似文献   

18.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县人。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随着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步步取得成功,它的文化统制的毒害也愈来愈深。文士们醉心举业,八股文以外,百不经意。吴敬梓十分憎恶当时士子的热中科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怀着这种愤世嫉俗的心情,他写出了这部卓绝的讽刺  相似文献   

19.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最杰出的讽刺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就以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受到社会的重视,得到人们的好评。五十六年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谈到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时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这是对于《儒林外史》的最为恰当的评价。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死在  相似文献   

20.
论吴敬梓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敬梓是最具哲思气质的中国古典小说作者之一,他面对已有的文化思想资源,既吸收继承,又批判反思。通过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反思了互为表里的八股取士制度和程朱理学,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即将理欲视作整体而不作抽象的分辨,将涵泳了天理又充满了人情的圣贤人格呈现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向原始儒家复归的价值取向,他与同时代的曹雪芹一样,具有关怀人类精神命运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