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冀勤 《中国编辑》2007,(1):85-86
编辑是什么?常听到的说法,是“摆渡人”,是“人梯”,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是“催生婆”,是作者走向读者的“桥梁”,这都是美喻。过去我也听到过带点黑色幽默不好听的说法,比如:编辑像讨小钱的乞丐(指到处拉稿子);编辑是爷爷,作者是孙子(指作品发表前);编辑是孙子,作者是爷爷(指作品发表后)。这些说法都带片面性。我以为编辑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富有牺牲精神的群体性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2.
3.
学记琐忆     
没有留意,时光就这样流走了!一转眼,我回到上海已经19年了!人说,越老越怀旧。我已过了花甲之年,往事常常入梦中!回忆最多的便是在湖南的岁月,尤其是在湖南日报的日子。这不只是因为我在湖南度过了青春年华,更是因为湖南、湖南日报有我亲爱的朋友、投缘的同事和尊敬的领导。我的专业新闻工怍者生涯是从湖南日报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刘辰 《出版史料》2006,(4):90-96
大陆读书界和出版界对丁文江的注意,可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我所知,湖南科技出版社早在1987年就出版了由美国夏绿蒂.弗思所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不过我当时无缘一见。对丁文江,我过去知之甚少。第一次看到他的小传,是在石原皋的《闲话胡适》①一书上。这本书对丁文江的评价不高,给我的印象是贬过于褒。1996年,在《读书》杂志上偶尔看到朱学勤《让人为难的罗素》以及稍后发表的许纪霖的文章,虽然评价甚高,终是难得详情。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旧书摊上发现了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丁文江传》,署名胡适著,买了…  相似文献   

5.
我有幸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工作一晃就十年了。发起和主持这项工作的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原司长孙文科同志对此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几次见面都说,我们应该写点回忆文章以作纪念。我想写什么呢?十年间的奔波、辛劳和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正我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出生于1896年,那时的中国国难深重,帝国主义列强肆意蚕食、瓜分中国,甚至要吞并中国,亡国的危险迫在眉睫;满清政府和随后的军阀割据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父亲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在学生时代就有救国救民的思想,1916至1919年在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求学,五四爱国运动中,他是学生运动的先驱,并开始走上了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1920年与董老在武汉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从此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艰苦奋斗,1943年9月27日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47岁。他的死重于泰山。  相似文献   

7.
来先生琐忆     
2008年10月,全国第六届民间读书年会在山东淄博召开,来老作为特邀嘉宾与会,得以与仰慕已久的来老相晤。那天,我与吉林作家王国华去拜访了来老。来老年龄虽大,但思维敏捷、妙语连珠,他说:“民刊记录了许多真实的文献,不仅当代人读,将来还可以读,这些报刊将来更有价值,是可以世代相传的。”之后的几天里我们一同拜谒了蒲松龄故居、王渔洋故居等,来老儒雅的举止、高大魁伟的身材、慈祥和善的目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临夏州档案馆曾从一些单位的储藏室、杂物房和社会上的废品收购站、寺庙等处收集过档案史料,也从很多热心档案事业的各族各界人士手里接收过档案史料的捐赠,收藏了很多有重要价值的早期档案史料。本文就我亲手经历的,作些点滴回忆。储藏室里收集契文档案1983年4月上旬,从原州阶级教育展览馆储藏室里收集了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130年间临夏境内形成的契文档案。回忆这些契文的收集经过,要从“文革”初期参观州阶级教育展览说起。1966年上半年,州阶级教育展览内部预展,征求修改意见,当时…  相似文献   

9.
编辑琐谈     
到伊犁人民出版社工作转眼二十年了。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不得不许诺些什么,立下些自己的雄心壮志,才能把自己要做的事干得更好。当初,我从一个单位的团委来到了有着多个民族组成的出版单位,开始了我的编辑生涯。在这期间里,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无论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我都始终如一地热爱着出版这一工作,乐此不疲地耕耘在这块田地里。  相似文献   

10.
编辑琐记     
论年头,我虽然做了30多年的编辑工作,但是要问我:怎样做编辑工作了只得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上来。为什么说不上来?因为平时没有认真总结经验,也没有认真思考。这里只能就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说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11.
编辑琐谈     
当了不少年编辑,应有许多“甘苦之谈”。但编辑工作头绪纷多,事务烦琐,个人感想和意见不免细碎可厌,所以,虽然不吐不快,还是说得简要一些好,特别是近来新闻出版界正提倡写短文。一、编辑人员的培养补充——这是一个老问题,近来似乎压  相似文献   

12.
我退休前在徐家汇藏书楼工作。楼中的外文古籍负盛名于世。我每接触这些古籍,总是爱不释手,进书库后总是流连忘返。在这里我见到了第一部先秦典籍的拉丁文木刻本,也见到了徐光启所译《几何原本》的底本。这些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之路的著述,以及徐光启、李之藻、利玛窦、殷铎泽、钱德明等文化交流的使者,宛如繁星点点嵌缀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苍穹上。吸引我的还有这些古籍所宣示的那种艺术底蕴,印刷和雕板的图案、字体清丽古朴,人物传神欲动,历数百年而线不断,纸不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从成立至今,整整走过了20个春秋。作为一名学会的老会员,从中年到老年,我始终参与其中,融入其中,学会和学报成为我生命和事业的一部分,我与之息息相关。学会成立20周年,学报邀我写文纪念。二十载我们一起走过,岁月留痕,有数不清的情结保存在记忆中。虽然要说的很多,但写长篇大论,那是学会领导的事;要评述的不少,说长道短,评头品足应留给资深者。几经思忖,我想还是长话短说,写点琐忆。  相似文献   

14.
钱君匋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是一位集篆刻、书法、绘画、装帧诸多艺术于一身的多面手.由于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从事中国近现代书籍整理编目工作,几乎天天在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文艺论著上看到人称"钱封面"的钱君匋先生设计的封面,故对他早已熟知.  相似文献   

15.
钱君匐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是一位集篆刻、书法、绘画、装帧诸多艺术于一身的多面手。由于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从事中国近现代书籍整理编目工作,几乎天天在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文艺论著上看到人称“钱封面”的钱君匐先生设计的封面,故对他早已熟知。  相似文献   

16.
全景式新闻采写琐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我特意 分别与几位青年记者合写了《灾后反思话水利》、《世纪之交看林业》、《保护好我们的生命线——耕地》、《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走向太平洋——中国开放十五年》、《中国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中国通信的历史性跨越》、《香港明天会更好》等多篇通讯,这些通讯篇幅都很长,长的有近万字,最短的也有三四千字。这些长篇通讯虽然很占版面,但是,一经播发即  相似文献   

1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在出版总署出版局工作,后转入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编辑部,1989年退休,又接受返聘七八年,最后算是完全退休。五十年来,往事纷纭,使我感触较深的,一是与读者、作家的联系,一是对书稿的加工整理,现在专就与读者联系方面写些回忆。1953年,范用同志担任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很重视编辑出版工作中的读者联系,有四个人做具体工作(李梅甫、秦梦莺、郑文钰和我),定名为读者意见组。当时有位署名王仲闻的读者,经常对解放初期影响很大的“干部必读”中的几种政治、经济、哲学理论读物写出细致中肯的意见,从寄来的“读者意见调查…  相似文献   

18.
编辑的独特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构成了编辑心理学。这里仅就处理通讯员来稿方面,谈谈编辑心理的几个方面: 其一,编辑喜欢适合本报编发的稿件。因为在内容上不适合本报用的稿件,编辑连看都不想看,根本谈不上选用。故要求通讯员在投稿前,要研究对象,分析报刊的特点和需要,投其所需;否则势必如石投大海。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作者从一名基层发行机构的练习生起,经过刻苦努力,经历了多项工作的锻炼,直到担任《中国出版年鉴》主编、编委会副主任的艰辛历程。他从工作实践中认识到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对当前的年轻编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