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数学教授严士健先生指出:“数学界要大力宣传数学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同样要主要对学生宣传这一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升学。要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本身是有用的,让他们碰到问题能想一想,能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即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数学中的美     
苏改琴 《陕西教育》2009,(9):107-107
数学产生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数学中的许多美令人心旷神怡,感叹不已! 任何学科中的概念是基础,是重点,是关键,也是难点。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概念的命名恰好命中概念之精华,概念之关键。能体会感受到命名美就能学好数学,喜欢数学,应用数学,实现理想。  相似文献   

3.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Et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小学数学作为数学的基础。与生活的联系则更为紧密。我们也只有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其“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特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生命力,使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因此.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4.
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数学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之美,使学生能用美的眼光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创造“数学美”。本文按照张奠宙与木振武两位先生提出的数学美的4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数学美”。  相似文献   

5.
许东 《广西教育》2013,(6):31-32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新课标中也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等现代大众数学观念,无疑是数学教育的一次伟大改革。长期以来,教材所涉及与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由此导致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倦情绪,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应努力将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中,使数学教学更具体、更生动、更直观,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7.
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当代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因此,在新课程中,大大提高了“数学的应用”地位。《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贯穿在各个章节中,所以,在新教材中数学的应用性被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8.
高职数学教学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以认识数学“隐性”应用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力求处理好数学基础理论与数学应用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两者的良性互动。一要围挠高等数学的“应用性”选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认识高等数学的“隐性”应用价值,除具体的概念、公式等外,还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对阶段学习的整体认识,包括地位、作用、实际背景与理论基础、蕴涵的思想方法及学习的思维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之中,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提升。高职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准确意识到“工学结合”价值。基于此来做好数学教学改革工作,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程教学、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教师,课程改革让我亦喜亦忧。喜的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应服务于生活。忧的是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生活的数学魅力。我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数学、“用”数学,在“学”与“用”中“爱”数学,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注重数学应用是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中贯穿着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即学习和应用数学。英国数学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都不确定的现实世界中,能把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生活化”成为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之一,数学教学“生活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忽视了“生活数学”的狭窄性和局限性,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要克服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要克服“生活…  相似文献   

13.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加的实践活动内容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素材。注重实践活动已是国际数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强调让学生“做”数学比“知道”数学更重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将数学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数学实践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  相似文献   

14.
邱廷建 《云南教育》2000,(23):40-41
“九义”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指出:“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应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 5单元“土地面积单位”一节,是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好教材,教学时应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组织学生到实地去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广泛地应用于实践的这一道理。   一、组织学生实际测量和观察,建立“ 1公顷”的面积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实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教…  相似文献   

15.
华罗庚先生曾经写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不应用数学.”正如华老所言,数学在科学中许多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这是由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王倩雯 《辅导员》2009,(5):41-4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其意义在于我们对学生不仅仅要授之与鱼,更应该要授之与渔,也就是要注重学法指导。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渔”应该如何而授呢?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的学法指导,要从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高度出发,  相似文献   

17.
林俊 《云南教育》2003,(31):19-2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已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相并列的学习领域。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认识、如何实施?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一、数学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标准》的特色之一,在义务教育的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名称(见表1),编进小学数学教材统称为“实践活动”。表1: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已经出现在教材中并写进了目录。在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领会或理解数学,更主要是为了使用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应该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的内在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具有真正竞争力的人才的呼唤。本文阐述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数学源自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先生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之精彩描述。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明确指出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当今,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为中心”,教师应让“教”于“学”,以师之“退”成就学之“进”等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有效地“退”,学生真实地“进”呢?笔者结合平日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