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描写的男性对家庭暴力的使用和受害者的不同应对态度,共同折射出殖民体系中主/奴、殖民者/被殖民者的二元对立关系,但女性对家庭暴力——尤其是言语暴力的使用,则完全颠覆了后殖民语境中的两性关系和父权统治。归根结底,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剥削是造成被殖民者在生存压力下诉诸家庭暴力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V.S.奈保尔的早期作品《米格尔街》,描绘了在英国殖民时代特立尼达米格尔大街上一群小人物可悲可叹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奈保尔也向读者展示了殖民时期当地女性悲惨的生活。女性丧失了话语权,承受着殖民者和男性暴力的双重压迫,使得她们成为了"属下的属下""他者的他者"。  相似文献   

3.
在《爱米莉,爪哇,1904》中,殖民模仿出现逆转现象,殖民者不再是被殖民者模仿的对象.一些殖民者甚至渐渐放弃自己的原有身份,模仿被殖民者的行为方式,甚至进入他们的文化环境,从此不再返回自己的家园和故国.这种逆转现象显示殖民地的潜藏文化价值,促使人们反思西方的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4.
康拉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和他的多元文化经历共同造就了其作品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性。以《黑暗的心》为例,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混杂性揭示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性,同时反映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以及西方话语对东方“他者”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黑暗的心》所表征的殖民话语的含混性揭示了殖民地历史的复杂性,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既共谋又对抗的复杂关系消解了殖民权威;库尔兹的人生悲剧映射出殖民主义与生俱来的矛盾;“模拟”本来是殖民统治的策略,但最后却成为被殖民者反抗殖民压迫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的颠覆和解构。《米格尔大街》主要描写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寻找文化身份及自身价值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为了得到主流社会认同,他们不得不去模仿宗主国的语言﹑生活方式及习俗。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对小说人物的文化身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短篇故事集《亚洲的眼睛》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非欧洲人为主人公,探讨殖民国家与殖民地的关系。在书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关系相当融洽。作者通过被殖民者四位印度军团士兵的描述,将欧洲和印度界定为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并指出知识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摆脱野蛮的唯一途径是教育。本书看起来是在探索殖民地的文明路,实际上充满了知识与权力的暴力。  相似文献   

7.
《B·华兹华斯》是英国移民小说家V·S·奈保尔早期创作的短篇故事集《米格尔街》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是20世纪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岛上普通民众的典型代表,他以乞丐诗人的身份孤独生活,承受世俗伦理与殖民文化的压力,以审美追求谱写了荒诞英雄式的生存诗篇。从存在主义视角对故事主人公华兹华斯的分析,为解读奈保尔小说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移民作家总以双重文化视角关注自己族裔在多种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及由此产生了对身份的迷惘和思考。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正是这一探索的体现。本文打破小说《米格尔》的叙述顺序对人物进行分类研究,从自我认知模糊、他者的效仿和人格扭曲、异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展示米格尔街人自我身份缺失、迷失的过程和特征,感受这些人物的迷失自我的心酸生活。  相似文献   

9.
《模仿者》是维.苏.奈保尔的一部重要的有关第三世界政治的后殖民小说,涉及后殖民文学的多重深刻主题思想:模仿、身份、流亡、种族冲突、前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等等。小说不仅再现了新近独立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民族主义者的两难境地,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教育给被殖民者造成难以摆脱的殖民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扭曲和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10.
清除殖民文化心理李文海、龚书铎和张海鹏在1996年2月27日的《光明日报》发表谈话指出,所谓殖民文化,是殖民主义的文化,是殖民主义国家加诸于殖民地的文化。它往往是殖民者侵略它国所首先使用的手段。殖民文化的渗透,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一部分人产生了殖...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库切在《耻》中展示了南非白人卢里从幻想到现实,从冷漠到怜悯,从对抗到对话的转变。卢里多重身份的发展和蜕变,表现出库切赋予小说人物身上的对于实现消解父权中心、现代人重塑自我身份、人道主义复苏以及前白人殖民者与后殖民时期殖民地人民的对话与联接的诸多理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猛烈批判,促进了殖民教育史的研究。西方文化霸权在殖民地的实现方式是:殖民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力压制与文化霸权的建构,被殖民者自我技术的生产,以及双方文化的杂糅。这也蕴含在殖民者对西方教育霸权建构的历史之中。通过牢牢掌握殖民地教育的统治权,殖民地人民与殖民教育的合作,以及殖民地教育对西方教育的反哺,殖民者构建了西方教育的霸权地位。后殖民主义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在于:揭露殖民教育压迫殖民地人民的历史,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教育的历史,描述殖民政策下土著教育不平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7世纪后期希腊开始进入黑海地区殖民.在建设殖民地的过程中,希腊殖民者与当地原住民在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文化方面相互影响,形成了黑海地区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野草在歌唱》表现的是殖民地白人生活,小说叙述总是聚焦于矛盾,和殖民权力话语形成对峙关系的是日常化的现实生活。小说先后聚焦于托尼、玛丽与迪克,这三个人物就像三个楔子,直指殖民话语的矛盾处,揭示了殖民文化价值标准的双重性、殖民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规则的冲突所造成的殖民地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质疑和主体意识的混乱。  相似文献   

15.
《子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实现文化殖民的消解和完成被殖民者身份的确认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在殖民主义消失的今天,新的文化殖民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现代民族国家。通过对《子夜的孩子》的解读,了解文化殖民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和作者力求消解西方文化中心意识,从而使边缘的非西方的民族文化回归到应有位置的文学意图。  相似文献   

16.
<野草在歌唱>表现的是殖民地白人生活,小说叙述总是聚焦于矛盾,和殖民权力话语形成对峙关系的是日常化的现实生活.小说先后聚焦于托尼、玛丽与迪克,这三个人物就像三个楔子,直指殖民话语的矛盾处,揭示了殖民文化价值标准的双重性、殖民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规则的冲突所造成的殖民地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质疑和主体意识的混乱.  相似文献   

17.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作家维·苏·奈保尔在他所著的《米格尔大街》中,以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冷静的态度,以及惯有的讽刺性的幽默,把我们带入了他的米格尔大街。  相似文献   

18.
关于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旧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是这样论述的:“17世纪初,法国殖民者也踏上了北美的土地,开始在圣劳伦斯河流域建立殖民据点……1682年,法国殖民探险家沿密西西比河而下,直抵河口,宣布这个大河流域为法国所有,  相似文献   

19.
殖民者文化与殖民地文化的对立在后殖民时期表现为两种文化相互的杂交,这种含混杂交的文化态势使殖民地文化失去了其完整的本真性。作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家V.S.奈保尔,在其早期的代表作《毕司华斯先生的房子》中,通过一个印度大家族图尔斯家族的衰落和解体,展现了前殖民地特立尼达地区印度移民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袭下最终的失落和解体。这种印度文化根基的断裂造成了前殖民地印度移民文化家园的沦落,和他们本身的"无根感"。  相似文献   

20.
库切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主奴关系的哲学反思,在南非文化语境下,这种反思主要指向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库切通过细致地展示殖民者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复制和对他者进行想象的过程,通过剖析殖民者居高临下的单向透视角度对他者主体性的变形和殖民者的自我与他者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揭示出殖民者的自我和殖民地的他者双方的特征都是出自权力的操作和话语的建构,矛头直指殖民话语背后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