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儒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不同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应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出发,给其注入时代精神,并进行现代转换,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朴"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和理想,内涵丰富而深邃."朴"的根本意义在于"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之思和创造智慧,对建设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有多方面的思想启迪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应充分利用道家这一思想文化资源,借鉴其思想智慧,以利于解决阻碍和谐、创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道家文化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无我之境"作为意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王国维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的一个创新。"无我之境"的审美特征体现了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探讨道家文化"虚静"和"天人合一"两个范畴对"无我之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峻杉  张敏  武枫智 《教育研究》2021,42(10):83-92
我国古代思想语境下的"文—化"与当代汉语中使用的"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追溯先秦时期"化"的思想,有助于"唤醒记忆"式地激活其本源力量并启发当代本土"文化"的教育意涵.先秦典籍中对"化"的使用主要可以归纳为天道化生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两类,这是《说文》所谓教行之"化"的形上学观念背景.而先秦时期教行之"化"的思想则以《易传》中的顺天应人之"化成"、儒家经典中的仁义礼乐之"教化"、道家经典中的道德无为之"自化"等为代表.与当代"文化"之教育意涵相联系,这项先秦"化"思想的梳理和挖掘,展现了早期"化"的创造性动态所拓展的"文化"意义空间,以及"化"的深刻性效果所内蕴的深度教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立足于山东半岛辛勤耕耘的作家,张炜始终用饱满的笔触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进行忘情书写,其创作不仅带有鲜明的民间倾向,而且作品中渗透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因子。对张炜本人来说,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齐鲁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浪漫恣肆、哀乐无极的屈楚文化等,构成了其民间文化世界的主要精神形态,是其小说创作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是道家、道教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天人合一"的系统观,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道法自然"的实践观,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处世;"尊人重生"的生命观,有利于人类对万物生命的保护;"少私寡欲"的消费观,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7.
丁欢 《华章》2010,(25)
本文探究儒雅简练的明武家具所蕴藏的中国主流的道家哲学思想.从道家哲学中的朴素与"自然"、阴阳互依,"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研究道家思想对明式家具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以后设计现代明式风格家具提供设计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比如,推崇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和为美的思想.苗族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在具体阐释天道观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从分析其哲学内涵和理解其感情基础出发,指出将天与人和合起来的仁爱纽带,发掘这一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与其本民族的哲学思想关系密切,绘画艺术也是如此.产生于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家学派,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对宇宙7y物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规律的深刻而朴素的阐释和理解,都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对中国画艺术的创作思想、审美取向、表现技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其具有了区别于其它民族绘画艺术的特有的中国民族性面貌.[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老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朴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化自清末以来,不断地受到人们的批判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且在这过程中开始了现代化.然而,随着对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特别是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后,许多国内外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能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和为贵"思想、身心和谐思想以及民本思想对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经典哲学命题.沈从文小说中包蕴的"天人合一"思想无处不在,它首先表现在生命意识上的天命观;其次表现为人性的舒展和解放;还透过包容于"天"之中的水意象来预示人事的变化.解读沈从文的小说,挖掘其作品所包蕴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现照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和钱穆都以人生为切入点,对东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并按照不同的人生态度将文化区分为三种类型,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二人对于文化起源的不同理解,主要来源于学术背景的不同,但二人的终极关怀都是一致的,即在传统的权威性逐渐失效和价值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冲击下,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未来,二人都主张中国文化必将复兴,中国文化也须改造.在对中国文化改造的方法上,梁漱溟更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即"内圣开外王",而钱穆则更关注中国文化的自身演进,他提出中国文化的新生不是"破旧立新"而是"据旧开新".从这点上来说,二人的文化理想虽然是相同的,但通达理想之路是有分歧的.同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代表,钱穆采取了更为彻底的立场.梁钱二人的思想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所依靠的只是古人的只言片语及对社会现象和少量文章著作的感悟力,而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他却借鉴了不少西方当代人类文化学的理论,特别是从事实的角度来解释中西文化之不同.这种转变还表现在梁漱溟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由"书斋型"学者成为一个现实社会活动家这一事实上.梁漱溟离开北大后,便投身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之中.而钱穆晚年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天人合一"观的提出包含了浓厚的宗教意蕴.钱穆早年倾向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角度解读"天人合一",将儒家精神理解为道德人文精神,体现出他作为史学家注重经验事实、轻视形而上学的特点.然而在晚年,钱穆对"天人合一"有了新认识,即从超越的、形而上的角度理解儒家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内涵.这种戏剧性的倒转使我们很难再回想起他们早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历来对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都以儒家的观点为代表,对道家的观点,学界一些著名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但都语焉不详。有的认为道家不讲“天人合一”;有的说道家也有“天人合一”思想,但一语带过,未遑详论;有的用“天人观”概括道家观点,有意回避“天人合一”的提法。可见,无论是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层面观照,还是就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审视,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大有深入阐发的必要。所谓“天人合一”,意为人与自然宇  相似文献   

16.
试论道家的审美自然观对传统建筑的美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军宏  郭明生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6):109-109,111
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自然观,是古人对建筑文化进行美学观照的一种审美精神。此在探寻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揭示其文化符号特征和文化本蕴。  相似文献   

17.
现代历史的特殊性与林语堂本人思想情感、文化心理、个性气质等的复杂性,使他不但复归传统与道家文化,而且选择道家文化为其文化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仅靠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治疗意义上的危机干预是不行的.道家文化内涵丰富,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特点的重要内容,其作用尤其表现在日常生活方面.结合道家文化教育思想,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道家文化素养,促进其心理和谐,具体的做法是把道家文化列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利用道家文化的地域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补充,并与后起的佛家思想共同影响着古琴文化的发展。从古琴的式样到名称,从弹奏环境到姿势,从琴曲的名称到意境,无不渗透着一种“道”的精神。道家崇尚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都能在古琴文化中找到对应。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文化问题,环境教育离不开生态文化内容。我国有着较好的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如天人合一的儒家生态文化、节制欲望的道家生态文化以及善待生命的佛家生态文化。这些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可以整合入当前的环境教育中,以提升我国各级环境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