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英完成体标记“有”与HAVE之语法化对比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往研究对汉语口语中业已形成的新兴完成体标记“有”和英语完成体标记have各自的语法化过程、机制和动因关注不够。若从共时层面的语用特点分析入手,能较为合理、全面地勾勒出“有”和have作为体标记的语法化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语法化进行对比考察,揭示其中蕴含的语用动因。  相似文献   

2.
"没完"经历了由短语"没+完"到复合词"没完"的演化过程.而隐喻、重新分析和推理是"没完"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西北一些方言的"名+一个"结构中, "一个"由表实在数量意义发展为强调肯定标记,显示出了语法化的倾向. "一个"产生语法化的动因既有语义的,也有句法位置的,其直接动因是"数量+名"取代"名+数量"成为常格后造成"名+数量"表数功能丧失而引起的功能悬空. "一个"的语法化倾向在元以后的近代汉语文献里已现端倪,并在一些方言中得到了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汉语动词"有"的词义发展和例释粤方言"有+VP"结构中时态助词的用法,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通过语言接触和语法化过程,提出现代汉语"有+VP"结构的出现表明了体标记"有"存在的可能性,并分析现代汉语"有+VP"结构出现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5.
汉语物量词的语法化过程包括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语法化动因。到宋代,"数+量+名"结构固定下来,量词具备了计量、转指、无定等语义功能。在宋代量词的语法化过程中,量词系统内部成员有数目的增减,通过隐喻和转喻等手段使称量的对象泛化,称量范围有扩大也有缩小。这其中依靠错综交替和语义平衡等机制协调制约着整个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副+名"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副+名"结构存在的可能性,基于汉语语法功能的"隐含性";"副+名"结构形成的现实条件,是汉语副词与形容词语法与语义上的关联性;汉语"副+名"结构的认知基础,源于汉民族长于具象思维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语法化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委婉语中也大量的存在着隐喻.借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分析委婉语的认知机制,并从概念隐喻的模式下对比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发现两者存在很多的共同点,都借用"休息"、"离开"、"与神灵在一起"、"结束"等概念来表达"死亡"的概念.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个性特点:英语中多用"最后的事情"来婉指死亡:而汉语中可以用"自然界万物的凋谢、陨落"等来婉指死亡.  相似文献   

9.
形式主义框架下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式主义角度对汉语趋向动词"起来"的语法化进行分析:自唐朝至清朝,"起来"经历了从实义动词V移位,经重新分析成为体标记, 最终成为话题标记的语法化过程.它移位的动机是特征核查.  相似文献   

10.
持续体是汉语非完整体中的一类,它的主要标记是语法化程度较高的助词"着"。"V+着"表示静态持续的核心语法意义,但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与"着"搭配是不平衡的,持续体内部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构块语法理论认为,语法结构是独立于词汇语义规则之外的语法事实,有独立的语义,称为句式语义。英汉双及物结构的原型句式语义皆为"有意识的给予性转移",都可通过隐喻、转喻等引申机制表达更为抽象的概念,"索取"等左向转移可看作"给予义"的引申,这是句式机构的语义使然。英汉语词汇化、语法化方面的差异使得双及物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引申呈现出不对称状态。本文尝试从构块语法的角度比较英汉双及物结构,并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12.
龙国富 《中国语文》2013,(1):25-34,95,96
本文利用构式语法和语法化有关理论,通过对汉语"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过程、机制及其动因的研究,回答"语法构式是固有的还是显现的"这一理论问题。"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路径为:越+处所名词>越+普通名词>小句,越……>越……越……>越来越……。"越来越……"构式语法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其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是语用推理。本文认为,语法构式是显现的,而非固有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改变将伴随新的构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119-125
在南宋时,"大要"由名词完全语法化为范围副词,其语法化的动因有句法环境、语义相宜、使用频率较高等,其语法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大要"继续语法化为语气副词。从民国时期开始,"大要"终止了语法化进程,两种副词用法用例急剧减少,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14.
"别+A"祈使构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否定祈使句式,本文从语法转喻的视角探讨了该构式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概念转喻模型"结果代动作"是该祈使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而构式义对形容词词汇义的语义压制是实现概念转喻具体操作的深层动因。"别+A"否定祈使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界定进入此构式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附着化是一个实词演化为附着形式的过程,英语的助动缩略形式"ll"和汉语复数标记"们"都是由实词逐渐虚化为附着成分的.论文尝试运用语法化的理论,解释 "'ll"在句法形态层面上引起的"不一致"现象和"们"的"语法词缀"说所遇到的困难 ,通过对比影响二者附着化的相关因素来分析各自的语法化特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曾容 《外国语文》2022,(2):20-30
范畴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动态范畴化"理论强调从动态角度对词义范畴进行历时或即时研究.词义的动态范畴化可以在语言的不同维度上得以体现.那么,词义动态范畴化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呢?本文认为,隐喻、转喻与基体/侧显是词义动态范畴化的有效工作机制,并将隐喻细化为概念隐喻、范畴隐喻及语法隐喻,将转喻细化为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隐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数词、量词和形容词共同修饰名词有两种结构,"数+量+形+名'和.数+形+量+名","数+量+形+名"结构使用比较普遍.本文着重分析了"数+形+量+名"结构对形容词的限制,并从语法修辞两个角度描写这两个结构的不同,再用标记理论来解释造成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范围副词"净"为研究对象,从其义项的变化中描述"净"由实词向范围副词演变的过程.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语用过程中,认知、主观化成为了语法化的动因,认知上的主观性因素促进了功能语法化.  相似文献   

19.
介词"除了"的语法意义表示排除,它来源于魏晋时期的"动+结果"完成貌结构"除+了","除"是清除、去除义行为动词,"了"是完毕、结束义完成动词。"除了"的词汇化主要经历如下三种形态:"动+体标记"结构,多动词结构,状中式结构。介词"除了"(包括框式介词"除了……之外")萌芽于宋代,发展成熟于元明。"除了"的词汇化主要有两大动因:一是多动词句法环境,"除了"是在该句法环境的V1句法位置实现虚化的;一是隐喻认知机制,由清除、去除这一具体动作行为义投射为抽象的范围排除义。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语中有大量人体隐喻词。其中,部分人体名词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引申到了表空间关系的语法范畴,产生了语法化现象。分析英汉语语料后,发现两者都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人体域到物体域的隐喻阶段;(2)成为表示方位的名词;(3)最后语法化为表示空间关系的语法标记。产生此语法化现象的内部语义条件在于该人体名词的空间意义得到突显,其外部条件在于人们的语用需求。不同之处在于:英语中人体名词其相应的空间关系主要由副词和介词来体现;而汉语中,则主要集中在方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