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教育"认识误区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体性教育”蔚然成风的形势下.一些追“风”者走入了“过犹不及”的道路,在对“主体性教育”认识和把握上进入了误区,一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或不讲就是“主体性教育”;二是认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少管或不管就是“主体性教育”;三是把主体性与创造性完全等同。其实.“主体性教育”有其内在的本质特征,教师应从根本上把握,以免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是当代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自主选择、能动创造、自我实现”素质的“求真、求善、求美、求自由”的主体性教师,则是这一时代的呼唤和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如何取得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一直以来是教育界探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其实“两课”教育教学实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课”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而当前“两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制约其主体性发挥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消除“两课”教师职业倦怠,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才是当务之急的解决良策。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模式正经历着从“工具性”向“主体性”专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一发展趋势也应该凸显出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心理上的新走向。“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阶段的教师教学创新越自主,就越依赖“工具性专业发展心理”阶段的约束,“工具性专业发展心理”越成熟,就意味着产生“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的需要越迫切。因此,两个专业发展心理阶段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对立统一的互补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对教师教育领域关注外在标准与关注教师内在主体性之争进行讨论。本届峰会关注教师作为“人”的存在,在内容上通过关注教师作为主体性存在与教师作为社会建构存在两个方面呈现,在研究方法上更多采用质性研究,体现出教师教育研究人文主义取向。人文主义取向教师教育研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在于:教师教育需要首先关注并理解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教师教育研究应基于一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脉络,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实现教师教育研究的全球视角与本土情境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教师主体性是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教师主体性既有作为人的主体性的一般特征,又有与其职业特点相对应的特殊的特质。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主体性欠缺的问题,确证教师的主体性需要借助以下途径: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教师教育体系,提倡教师的“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行为(目的)是由一组主体(很多情况下是一个人)对另一组主体(很少情况下是一个人)实施的,前者称为教师,后者称为学生。”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不过,这里所说的教师的教学主体性是“隐性的”和“情  相似文献   

8.
《学记》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性善论是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教学相长”“以学为本”是实施学生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基础。教师的教学要采取循序渐进、分年“考校”“相观而摩”“长善救失”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防于未发、适时施教,这是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对教师实践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学有志、学有乐和学有法。  相似文献   

9.
“实施主体性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如要从根本上使“学生主体性”观念内化成为教师们教学观念和自动化的教学行为,我们仍然任重道远。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主体性培养的前提和保证,缺乏主体性的教师不能培养出富有主体性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课堂上对人称代词的选择蕴含着自身对其教师身份的体验,当教师完成对其教师身份的认同和内化时,其在课堂中作为第一人称单数的“我”却常常被第三人称“老师”所取代。通过本原性分析发现,根本原因是教师的主体性被忽视,教师不断内化的是他们代表的科学的、道德的伦理身份,致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体话语被淹没,教师工具性作用凸显,并在师生关系中体现着虚假的权力和权威。要想寻回教师“本我”身份,需要确立教师自我关怀的审美形象,追求主体问性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从来就是以“灌输”为主,即教师在课堂上以展示自己的知识才华和教师的所谓“责任感”而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不同学生是不是在听,能不能接受,或者到底接受了多少等等。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形式的政治课教学模式,是导致当前政治课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根本症结。现在,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流的现代教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新理念。那么,固有的政治课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怎样贯彻与体现这一新理念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实施以来,力举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课堂上,“学生主体”效应愈演愈烈。一扫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美其名曰“个性化”,“学生主体”,实际上有点矫枉过正,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缩小甚至消解了教师的专业指导作用,其结果并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改变这种风气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教师是培训过程参与互动的主体,是理论与实践循环互动中合作反思的主体,更是培训环节资源创生的主体。然而,在日常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却往往忽视教师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教师作为培训生态中的主体学习者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是培训的“旁观者”而非“参与主体”,其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无法得到彰显。从发挥教师主体性视角来分析提高教师培训效果的策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在外源性社会本位、知识本位观念的实效性因素影响下,评价本质偏倚控制及管理学校、多样化评价形式等物性功利。以人本位的内源性教师主体呈现“唯上性”状态,其中“主体性”是当前教师高素质专业发展的内质追求,是学校教师自我评价有效实行的判别核心,受能动主体与关联客体双重影响。以教师自我评价主体性的意涵为逻辑起点,厘定“共同心理建构“”公-私”及“主-客”三维象限中教师自我评价主体性的特有属性、对立形象及二维向度,通过事实论证阐述对教师自我评价主体观念与行动的现实审理,理性追问自我评价中观念意识、知识技能、体系制定等主体性困境,提出围绕“主-客”体形成内、外源性的优化路径,外部保障向度以“学校”为中心,重构“有效的机制”与共享“共识性体系”;内部提升向度以“教师”为内核,重新审视教师评价观与创新理性评价法,从而促动教师自我评价主体性的回归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教育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同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准确区分与适度把握二者之间的界限,教师在实践中常常踌躇不决、难以决定。从孩子的自我形成的视点论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并对教师该如何适度把握教师主体性与儿童主体性之间的平衡提出了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会导致教师“主体地位”的边缘化,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领的平衡。本文主要从重视教师弓l领及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自主学习与教师引领平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协同”教学活动成为可能,智能机器辅助下的教学也被称为“双师课堂”。但是,机器人真的能成为教师吗?这既是一个技术哲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哲学问题。已有研究对机器人教师角色的阐释和分析走入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穷巷,隐藏着对“教师主体性”和“教学不确定性”的忽视。在教学认识论中,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与教师都不仅仅是抽象的角色,还是“具体的人”。教学活动也不能被简化为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下简单的因果反应,而应是复杂多样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主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概念,可以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来理解。对于语文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或学生,而应从整个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对师生关系作全面的考察,从而形成科学的语文“主体”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9.
"学评教"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师生互动、相互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在开展“学评教”、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应关注教师主体性在评价中的发霹。通过对“学评教”中影响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因素的分析,提出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对策,以实现“学评教”改进教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20.
“懒”带有明显的贬义,怎么提倡做“懒”教师呢?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做“懒”教师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