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48岁时,因替李陵辩护而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了宫刑。正象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蒙受宫刑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孔夫子特别教人要“有耻”(《论语·子路》)要“远耻辱”(《论语·学而》)。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可见知耻在儒家传统中是一种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尤·邦达列夫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他自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多以卫国战争为题材,被称为“战壕真实”派作家之一。七、八十年代,邦达列夫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岸》(1975,荣获苏联国家奖)、《选择》(1980)和《人生舞台》(1985),引起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和探讨尤·邦达列夫的创作,尤其是他的八十年代的创作,对了解当代苏联文学发展的趋势、倾向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长篇小说《人生舞台》是尤·邦达列夫近期创作的主要作品,它体现了邦达列夫文学创作进程的新拓展,新成就。邦达列夫在《人生舞台》中提出了当今世界、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3.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选自斯·茨威格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斯·茨威格(1881-1942)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早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20岁的茨威格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21岁又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30岁时,他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尝试着诗歌、小说、戏剧、传记等文学体裁的创作。但标志着其在小说界形成自己创作风格并使之声名鹊起的是他1911年发表的小说集《初次经历》。1927年,他又发表小说集《热带癫狂症》和《情感的迷惘》。这三部“链条小说”的创作主题——“探索和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反映…  相似文献   

4.
大师小传 维·苏·奈保尔生于特里尼达,现年69岁,系印度婆罗门的后裔。他出身贫寒,但从小热爱文学,18岁时获政府奖学金,来到英国牛津大学专攻文学。大学期间,他的小说屡屡遭到退稿,但父亲的帮助和鼓励使得他矢志不移地坚持创作。终于,在1953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了。此后,他的《米格尔大街》《河湾》《岛上的旗帜》等众多作品相继获得毛姆奖、布克奖等众多英国重要文学奖项,成为当代最有成就的英国移民作家之一,并于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爵士。2001年,奈保尔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5.
<正>托马期·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当代英美文学中(出生于美国,1914年定居英国伦敦,1927年加入英国籍)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批评家。由于“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1947年艾略特荣获英王的“劳绩勋章”;1948年又以长诗《荒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创作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起了积极的开拓作用,被人们尊崇为英美现代派诗坛泰斗。  相似文献   

6.
率性的韩寒     
韩寒真的像他期望的“越玩越大”了!由弃学从文的“韩寒现象”,十载演化到如今成了“韩寒话题”:《南都周刊》将他定义为“公民韩寒”;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将他形容为“中国文学的坏小子”;香港《明报》称他是“当代的鲁迅”;《南方周末》读者将他评为2009年度人物;而他“本土”的《新民周刊》12月给他做的封面人物访谈,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1888—1965),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现代派文学大师之一。在他身上融注了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全球意识和超前意识,凝聚着批评家的机敏睿智和诗人的情感气质。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他如一匹脱缰的野马,狂故不羁,在20世纪的“荒原”上纵情奔驰,表现了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反叛精神。他的诗作《荒原》以哀惋悲凉的格调,抒发了现代人的“荒原意识”,达到了现代主义诗坛的巅峰。《荒原》是一部晦涩艰深的现代经典作品文本。最初发表时,几乎无人能读懂,但大家又都被它迷住了。当代著名诗人、批评家阿伦·塔特说,他第一次读…  相似文献   

8.
范晔,字蔚宗,主要生活在南朝宋初元嘉时代。历来认为,他是位史学家,曾著就《后汉书》,在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他还是位“博涉经史,善为文章”(《宋书·范晔传》)的文学家,具有自己鲜明独到的文学主张。范晔的文学主张主要体现于《狱中与诸甥姪书》一文。这篇文章是他因参预谋立彭城王义康之事遭捕入狱后,在狱中所写。文章虽题为“与诸甥姪书”,实际是他一生著作生涯与功过的总结,并藉此阐发自  相似文献   

9.
马克&#183;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183;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183;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世界文学的一代宗师,俄罗斯不朽的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创造了登峰造极的成就,被高尔基誉为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他的作品“朴素和自然是任何一个小说家都难以达到的。”(《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112页)按照他自己的意愿造起来的坟墓,更是把他的纪念碑式的朴素静人了后人。著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于一九二八年在俄国旅行时,瞻仰了托尔斯泰墓,写下了充满真情和至理的游记《世界最美的坟墓》,今年高考,把这篇短文选入现代文阅读,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 “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一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秦丽 《初中生》2007,(7):27-29
列夫·托尔斯泰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三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一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是阿根廷当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也是拉丁美洲的一位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的作家。当前,研究他的专家和学者遍及欧美各国。我国在1983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而介绍和研究他的文章尚属寥寥,国际上对他的研究所取的学术观点尽管很不一致,但都感到要弄懂他的作品很难。诚如所言,阿根廷“产生了一位文学天才,其神秘与难以捉摸的程度犹如  相似文献   

13.
《辞源》第四册第2923页“[护前]:袒护所为,绝不认错。《三国志·吴·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辞海》上册第1551页“护前:回护自己从前的错误。”也引《朱桓传》为例。两书解释“护前”,与“护短”相近,但是与它的本义相违背。“护前”这个词,《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也用过:“羽闻马超来降……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  相似文献   

14.
象征主义文学,是现代派文学中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当代英国大诗人托麦斯·艾略特(1888—1965)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长诗《荒原》,是西方文学史上被称为欧美“现代诗歌里程碑”的一篇长诗。从思想内容看,它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广阔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  相似文献   

15.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松幽默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1867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卡拉韦拉斯县驰名跳蛙及其他》问世,从此开始了文学生涯。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傻瓜国外旅行记》《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以及逝世后出版的《神秘的来客》《百万英磅及其新编故事》等。其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公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马克·吐温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离家拜师学艺。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有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16.
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83——1945)是前苏联最卓越的无产阶级作家之一。 阿·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是从象征派的文学阵地上起步的。1907年初,俄国象征派文艺周刊《光芒》的创刊号上,发表了署名“阿列克赛·尼·托尔斯泰伯爵”的一首小诗《咏乳蘑》。时隔不久,他的《抒情诗集》也在它们的帮助下出版问世。从此,他便涉足于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的文艺沙龙。他厕身于象征派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威廉·福克纳(1897年—1962年)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南方文学”的代表。1949年,他以“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一生创作了十九部长篇小说、七十五篇短篇小说。他早年开始写诗,二十年代初,出版了诗集,如《春之幻影》(1921年)等,诗作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二十年代后期,他转向小说创作,续处女作《士兵的报酬》(1926)之后,又出版了《群蚊》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出现的“文学爆炸”,曾惊得西方目瞪口呆。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逐步发展,这座辉煌的文学殿堂也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座格局独特、色彩奇异、风姿绰约的宝殿。在这由彩珠缀成的殿堂上,秘鲁结构现实主义大师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是最为耀眼者之一。这个生于印地安土著文化的土壤上,又吮吸着西方文学的乳汁长大的作家,既继承了拉美文学优良的传统,又接受了欧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他以自己丰富、独特的创,作博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他的作品如《绿房子》、《城市与狗》、《胡莉亚姨妈与作家》等都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刚刚介绍到我国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则是其中极有特色的一部。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假如你将世界一般文学予以筛选,狄更斯的作品将被保留;而筛选狄更斯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将被存传。”在其五十余年来的日记与札记中,记载着他对狄更斯小说类似的褒誉。什么是艺术?他以为,《大卫·科波菲尔》才是艺术。在对他影响最大的诸如《圣经》及果戈理、卢梭等人的作品中,他显然认为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82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为马尔克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各国文学评论界都对马尔克斯作出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说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小说家”;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样是拉丁美洲的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塞万提斯的《堂&#183;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183;巴思说《百年孤独》是“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一个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阅读这部作品时,“如同阅读《堂&#183;吉诃德》《伟大前程》和《哈克尔贝里&#183;芬历险记》一样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