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的《萧萧》和《一个女人》两篇小说对叙事时间的安排反映了作者的女性观。顺叙、反复叙事的技巧既反映了作者对女性混沌、愚昧生活状态的否定,又透露出他对女性这种自然、顺从状态的留恋。这是一种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
彭璐 《文教资料》2014,(28):24-25
岛崎藤村对女性世界甚为关注,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他的作品从各个角度观照、审视女性。将女性置于中心地位,既主张争取男女平等,同情、赞美女性的独立意识,又站在男性的立场,玩味女性,反映了他矛盾的思想观念。本文主要从岛崎藤村女性观的生成原因入手,通过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其女性观的进步与局限。  相似文献   

3.
京派作家的女性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派作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庞大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性。本试从三个方面即对理想女性的赞美、对传统女性的剖析、对叛逆女性的思考来探讨京派作家的女性观,或许这正是京派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苗族特有的社会风俗文化使女性的悲剧命运戏剧化;女性的集体无意识使其失去了自主、独立;沈从文的性别无意识中男权思想再次将女性拒之自尊、自立门外。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有借闺音以抒情、言志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沈从文在湘西小说创作中也深谙此道。在城市遭遇的自卑苦闷让沈从文梦回湘西;而阿尼玛原型影响下的女性崇拜心理让沈从文更多寄梦于女性形象。湘西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沈从文在城乡对照中完成了对湘西世界的造神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超越。因此他笔下的湘西小说具备了“男子作闺音”的基本特征,其中的一些重要女性形象,被赋予了作者自身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同时,也充当了沈从文情感情绪的隐蔽代言人,要想读懂真实的沈从文,需要我们揭开其女性形象创作背后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转变为社会主义者,他的民主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因思想的复杂性使其民主观中出现了情感与理智、目的与手段的二重矛盾,这两大矛盾主导着他对民主的思考,是他的民主观几经变化的内在机缘。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小说《月下小景》与《主妇》可以代表其小说世界里“种族”与“女性”的两个题材,在“种族”与“女性”的叙述维度中,作者现实与文本隐含的“生活”与“生命”观多有抵牾,充满了潜在写作的无意识悖论.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乡下人”角色认知,是作家的一种理性认识,表现了作家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把握与需求。“乡下人”在他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是与都市文明异化的人性相抗衡的力量。而他的“乡下人”角色认知,使他对于笔端的城市女性形象,流露出了不同于他倾注于湘西女子难以言说的温爱之情,对城市庸俗女性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都市新女性则赋予了真诚的赞美,并以此作为作家寄托湘西心灵之梦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9.
《丈夫》中老七的失语情况,不仅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进行控制的表现,这其中还蕴含着沈从文矛盾的女性观在里面。老七跟丈夫归家的这种行为是女性在男权面前失语状态的延伸,这其中有沈从文隐约的"乡愁"情怀,他以气质与自己接近的老七为例,为她设定了一个归家的结局,在寄托自己的情怀之余,也保留住了印象中乡村的淳朴性。  相似文献   

10.
阿来小说中少数女性聪明、能干,多数挣扎在权与性的漩涡之中。既赞美女性的独立自强、聪明才智,又迷恋女性对男性的崇拜依附意识,这是小说中男性的二难处境。  相似文献   

11.
唐冬萍 《文教资料》2014,(16):18-20
在当代文坛中,沈从文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独树一帜。沈从文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既有清纯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少妇、妓女。这些女性形象用特有的生活经历诠释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本文从沈从文小说中女性的分类、特点及作者所采取的塑造方法等方面入手,论述沈从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那土里土气的湘西女性中,既有纯情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少妇、妓女,其人性的善良纯朴总闪烁着别样的光辉。那么为什么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如此之美呢?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一位独特的主观型作家,他塑造的女性形象融入了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以此试图对他的湘西世界进行完美解释。本文从分析入手,以沈从文笔下有代表性的湘西女性为范例,寻找他的主观女性书写给其创作在题材、人物性格以及文本等方面带来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世界里,女性是最重要的艺术形象。在历史岁月中沉淀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她们集中体现了一切优美、健康、自然、淳朴的人生形态。本文将时其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进行一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毕生共创作了10部悲剧,仅仅10部悲剧他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文学史上永垂不朽的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塑造,莎翁的女性观也随之浮出了水面。在这里。本文试图通过莎士比亚对其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来探寻他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8.
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那土里土气的湘西女性中,既有纯情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少妇、妓女,其人性的善良纯朴总闪烁着别样的光辉。那么为什么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如此之美呢?  相似文献   

19.
英国小说家W·S·毛姆在小说《人性的枷锁》中着力塑造了三个女性形象,即凯里伯母、米尔锥和萨拉,其在作品中批判了米尔锥的肆无惮忌、同情凯里伯母的隐忍不幸、赞美萨拉的魅力高尚,体现出了毛姆矛盾的女性观,这种矛盾是由其自身生活经历造成的。同时,因为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毛姆的女性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种矛盾性与局限性却不能否认《人性的枷锁》对反思与推动女性主义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的小说充分展现了散文化特征。他将书画的"空白"艺术化用到小说中,突出表现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其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少有前后因果逻辑联系和矛盾冲突,表面杂乱无章,但却内藏叙述秩序。汪曾祺受沈从文的影响和其世俗化的生活经历也是散文化小说的成因。他的散文化小说使小说的审美功能得以重现且呈现出平淡的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