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攻击性儿童之所以频繁作出攻击行为与其特殊的社会认知特点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一般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对己对人对事的认知上不符合实际,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因此从认知出发,针对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措施是教育干预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教育的神圣使命。让智障儿童具备正常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学习自理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还能有效地减轻社会负担。本文围绕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阐述,旨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贯彻"全纳教育"的今天,特殊教育学校应遵循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思考、实践,突出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对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和研究,不断探索智障儿童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某市450名城市儿童和434名流动儿童的社会认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男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女生(P值均0.05),流动男生归因和社会认知结构两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男生(P值均0.05),流动女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女生(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存在年级差异(P值均0.05).三个年级流动儿童均有单个因子得分低于城市儿童的现象(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抚养人差异(P值均0.05),但当抚养人是父母时,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因此,应加强对流动儿童,尤其是流动男性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获得,体育课程学习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社会适应列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这一领域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到了十个关键词,其中,"创新意识"首次出现,并且明确指出了"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据此,本文尝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一些想  相似文献   

7.
《纲要》指出:“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并尊重他人。”可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课题组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为载体,以自主性教育为指导,依托幼儿的一日生活实践,通过从小课题入手,达到做细、做实、做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道奇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9.
视残儿童将来能否平等参与社会,关键在于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高 低。视残是不可逆的,但社会适应能力之不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与培养 获得补偿的。本文就视残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 了认真分析,并针对目前学校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0.
是否具有规则意识是孩子的个性与社会性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应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本文的重点就是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进而保证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儿童创新能力不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 2 1世纪合格人才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校、家庭必须站在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培养儿童创新能力。一、儿童创新能力的特点儿童受身心发展特点和经历经验的局限 ,其创新能力的发生发展与成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表现在 :1.儿童的创新能力是以其自我实现为主要特征的成人的创新突出表现为形成和取得科技成果或技术创新 ,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 ,有明显的独特性。儿童的创新主要是指他自身从未实践过的经验 ,从未经历过的体验。因此 ,儿童的创新能力一般指的是 :通过儿童自主行为的…  相似文献   

13.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容易适应群体生活,相应地守法意识、公民意识也较强。学前期的幼儿不可能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但是幼儿园和家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具有规则意识,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行为逐渐符合公民规则。可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陈旧的教养观念尚需改变。在城市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念是希望…  相似文献   

14.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94):183-184
36岁是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发展、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游戏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建构规则的主要途径;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规则讲解不明、成人缺乏引领示范、规则定位片面等问题;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17.
周娟 《中学生电脑》2021,(1):156-156
幼儿园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所需遵守的行为规则。常规的建立是集体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增进幼儿之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18.
陈莉 《宁夏教育》2003,(12):26-26
规则意识,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是良好道德品质的一种表现。生活中任何活动都有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必须遵守社会规则,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规则意识,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岁左右的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掌握各种大的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能力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时候,成人完全可以要求幼儿遵守规则,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生活用品要固定摆放、玩具图书要整理归位等。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帮助下让…  相似文献   

19.
攻击性儿童之所以频繁作出攻击行为与其特殊的社会认知特点有关。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儿童一般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对己对人对事的认知上不符合实际,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因此从认知出发,针对攻击性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措施是教育干预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良性循环运作的社会规则,需要公民具有尊重社会规则的意识.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对初中生尊重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遵循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化理论、自主教育理论,对目前学生规则意识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通过提高遵守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