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评价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评价也不能一刀切,而要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形成过程.研究和测验表明:95%以上"差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才变得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项目研究背景 1.发展的需要 转变评价学生的视角,是当前推进"减负"工作的需要.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负"是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现实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家长及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理途径,已然成为切实落实"减负"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构建合理的校本综合评价机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在"生命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将"关爱与发展"作为教育着眼点;将"培养健康、灵动的,具有关爱品质和发展素养的精彩少年"作为育人目标;将"不放弃一个孩子"作为学校的教育承诺.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生命化"的学生评价机制,并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崭新的"代币积分制"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3.
根据管理生态学理论,任何工作都应当接受来自于其工作对象的评价与反馈方能不断优化与改善,教学工作也不例外.这种教学评价的必要性与意义基本已经取得人们共识.但是,关于如何比较来自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主体的评价结果一直是个让教育管理者头疼的问题.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评价的可比性问题,分析造成可比性差的两类原因--"组间误差"与"组内误差",并通过例证分析和数学计算公式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累次迭代"与"相对均值"法.同时,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评教领域的部分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数学评价比较单一,往往注重检验性评价,以检验学生知识获取情况为最主要的目的,通常是用一张试卷就判断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优劣和等级.这种评价的弊端在于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过程、心理和动机,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是不断成长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评价也应体现发展的观点,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一、倡导自评、互评相结合传统的课堂评价,教师是评价的权威,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这无疑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妨碍了学生评  相似文献   

5.
宋蕴 《华章》2011,(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此带来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为它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因此,本文就这一趋势,对"教师专业化"的含义,评价标准和各国的发展状况给予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目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较为流行的"褒奖式"评价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我园的开放性课程第三阶段研究的重点是课程评价,试图通过评价的研究对课程的目标体系乃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和重构.开放性的课程需要开放性的评价观.我们的认识是:开放性的评价观强调的是一种"未完成"的特性.评价应体现出一种随对象、情境和评价主体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过程.这也应是一种持续的意义交流的过程,一种向实践、向真理开放的过程,一种不断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双创"热潮的不断掀起,我国创新型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但同时也面临着创新人才流动大、创新风险不断增加,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剖析创新人才在创新人才资本增值、创新价值创造、创新应用价值评价、创新成果价值分配等环节机理,针对创新人才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提出相应的激励对策.  相似文献   

9.
当今教育改革的评价主要强调"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我们评价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更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鼓舞和激励.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地进行实践和探索,主要是充分利用卡片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应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如何在第一学段贯彻落实"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目标?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突出属于第一学段的语文学习的生长点,做到不缺位也不越位?笔者不断思考、反复实践,现就执教一年级下册的《柳树醒了》的教学片段,谈谈这方面的相关尝试和心得.  相似文献   

11.
任何评价都会涉及评价标准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是"不重不漏"."不重",即不重复,各个评价指标之间不存在重复、包含、交叉的现象,以避免统计学上的重复计算;"不漏",即不遗漏掉评价指标应该覆盖的所有方面.同级的各个指标之间是并列的,相互补充的.当然,同级指标的各项可能在统计学上的权重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采访江苏省镇江市特教中心的赵庆老师之前,就听到人们对她的种种评价:"年轻"的"老"教师,是聋童语文教学的不断探索者、特殊教育研究的不辍笔耕者.  相似文献   

13.
新教材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改变.通过实行"展示+评价"7321优效教学策略给我的课堂与教学的生涯带来了不少的收获与启迪. 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我们需要为他们建立一套完整并且能奏实效的评价体系."展示+评价"7321优效教学策略中的评价体系就是一种成功的激励方法,这套体系通过组员与小组捆绑式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这是管理大师Peter F.Drucker精辟的论断,他这里所说的"度量"实际上讲的就是"评价"。在高校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能充分展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是制定下一步信息化战略的主要参考指标,并且还能为整个信息化系统控制提供操作依据,指导项目过程管理的开展。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评价也逐步从以"投入为主"衡量信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不能也不应该是量化的,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维度进行一种质的评价. 我们不妨以"优良记录",意卽描述性的"质性评价"来跟随学生的成长.既可以是他评,亦可"自省".而且这种"优良记录"是不下结论的,它应该可扩展为学生的成长记录(册),让学生的身心成长史成为一部可读可藏、可圈可点的大书.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人的今天,美术课程改革也在与时俱进.教育部门虽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但是发展的极不均衡,小学好与初中,城市好于农村.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村美术教育严重滞后的呢? 首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领域只重视语、数、外等所谓"主科"教学质量的评价,美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不高,又不需要应付考试,从而导致"主科"占课情况十分严重.其次,固守传统的"三中心论"-"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课堂中心论",以上三点根本不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章从初步建立与探索、改革、完善与创新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建筑工程图识读"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上的改革成果,并说明了取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的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巩固及应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也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验,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查.常规的评价方式是"对"与"错","×"和"√",这种批改作业的方法比较省时、快捷,但是呈现的信息量比较少,反映的内容比较有限,起到的教育作用也有限.那么该采用怎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呢?案例一"×"变成"√","失望"变"希望"小吴是我们班一位比较特殊的学生,平时不爱讲话,喜欢  相似文献   

19.
"评价反馈与矫正补救"是优化数学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区域推进"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手段,不断了解学生的智、能差误,反复及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和帮助,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引领了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改进入了"深水区",教学评价无疑是制约新课程继续推进的"瓶颈";而"动态评价"又是关乎教学评价机制的灵魂所在.因而增强教师动态评价意识、提升教师动态评价素养,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关于课堂中教师动态评价的反思 什么是动态评价?教学评价有"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之别.学生学完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节课后采用纸笔方式测评,属静态评价;而动态评价"是指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收集学习证据并反馈,以促进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