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三种形态即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和实践形态。这三种形态是互相联系的。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指导地位,是后二者的指南和凭依;制度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进之车的"轨道";实践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其平台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借助这一平台,使理论之树长青,制度规范有效,从而实现了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德育形态研究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对德育历史研究、德育比较研究、德育现象研究和德育本质研究有重要意义.德育形态除了普遍性特征外,还有不确定性、重叠性、复杂性特征,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出场过程中,经历了政治形态德育、知识形态德育、生活形态德育、生命形态德育的嬗变过程.每一种形态的德育都有自己的出场背景、主要理念和优缺点.在责任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通过对以往形态德育的扬弃和融合,"责任形态德育"这一新德育形态得以出场,满足了德育工作者的实践需要,弥补了责任教育的缺失移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内含多重向度的复杂有机整体,需要对之进行多重向度的透视:从社会形态向度看,她表现为科学社会主义;从实践向度看,她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向度看,她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想价值向度看,她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旗帜向度看,她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社会形态、实践形态、理论形态、理想价值形态、旗帜形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形态,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图景,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结构特质。  相似文献   

4.
劳动观是人们对自身以及他人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观的核心内容决定其理论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及现实状况的差异使得不同时期劳动观的核心内容也随之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历经五次历史性跨越,形成了以集体本位、共同富裕、社会财富创造、以人为本、崇尚劳动为核心的五种精髓相通又各具特色的劳动观。  相似文献   

5.
金胜 《鸡西大学学报》2005,5(4):34-34,40
以自然的存在观对建筑艺术的本质作一次客观的梳理,试图用直接、贴切的比照,找到一条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之路,最终弄清建筑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7.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诠释和指导当代大学生管理思想与形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这种梳理可以归结出当代大学生四个层面的管理哲学理念:人本形态、文化形态、实践形态、社会形态.人本形态是基础,文化形态是关键,实践形态是核心,社会形态是归宿.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内在关联性的重要表征,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切入点,也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展水平和特征的重要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中的出场,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学科发展紧密相关的。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问题的研究,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的内在需要,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规律研究的具体路径,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创新、时代发展的理论动力。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实践观的核心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其集中表现 ,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生产力理论则是其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是多形态的有机统一,是以理论发展形态为核心的包括条件、主题、道路、主体、阶段诸发展形态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是理论创新,原创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象初探     
对应于人类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条发展路线,人类语言也形成了两大语类:命题语言和形象语言.形象语言中存在一个重要概念--语象.本文对语象的范畴、语象的构成和语象的类别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它的形成是从原始先民的"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象"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实象不断地虚化和突破,最终在"象外"产生了境。意境理论是意象理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形写神理论溯源@倪美玲$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8~~  相似文献   

14.
周玲玲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21-23,76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它的形成是从原始先民的象思维逐步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象由表示具体事物的实象不断地虚化和突破,最终在象外产生了境。意境理论是意象理论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于“V+(P+N)”和“(V+P)+N”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困惑语法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这一难题直接影响到了语法教学的进行.本文试图通过对它们二者之间语法结构方面存在的历时性差异的比较,来进一步拓展思路,理清事实,进而为语法研究和教学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以促进语法研究、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彰显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笛卡尔对理性与自由意志的论述,确立了主体性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张扬了主体性,在康德的认识论领域,主要表现为"知性为自然立法";在伦理学领域,表现为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费希特的哲学以"自我"为出发点,进一步张扬了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他对自由的论述。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给当前的主体性讨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由于近年社会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英语新词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给学英语者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固有必要对其产生与构成进行分析,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其用法.  相似文献   

18.
郧西话因地缘关系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方言的混合程度较高,体貌形式的描写有助于深入揭示该方言的语法特征,初步描写表明,郧西话的体貌标记与普通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句法格式和标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中和”是我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美学史上的重要议题,而探讨中和意识的原初特点便尤为重要。以“自然现实决定人文意识”为理论基础,从我国古代自然条件、生存生产、生活实践三个角度,结合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及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和原初意识发生的多元诱因。  相似文献   

20.
无论在逻辑还是现象层面,现代个人观念始终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相伴或纠结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亦影响着对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性质的史学阐释。所以,“个人”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历史进程和历史阐释中的一个关键词;而现代个人观念,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绕不开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