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高校德育中信仰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内在所具有的信仰都会成为他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他遵守道德规范的必然依据,也是他内心道德观念的实质核心。强调内在于德性的信仰对于人的道德行为的作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大力倡导和科学解读科学社会主义信仰,以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通过思考“经济决定道德”与现实不相符合的问题,探讨决定道德行为的因素,分析人的伦理行为为产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强调和突出信条、信念、信仰、价值观是影响和决定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尤其是人的伦理行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思考"经济决定道德"与现实不相符合的问题,探讨决定道德行为的因素,分析人的伦理行为为产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强调和突出信条、信念、信仰、价值观是影响和决定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尤其是人的伦理行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道德行为或称道德行动,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人们面临的行动方案有多种,主体可按照自己的道德信仰选择,做出符合一定阶级或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所以道德行为具有选择性。那么,主体怎样选择道德行为呢?道德行为的选择受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制约,本文就影响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因素进行一些分析。归纳起来,影啊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首先,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选择的基础。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5.
人是有所信仰的。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人类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希望在教育,而教育的振兴,希望在教师。教育是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教师选择教育这一职业并具有教育信仰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信仰教育并选择教育而且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将使人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引导教师去追求人生幸福。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对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信服和尊…  相似文献   

6.
杜允 《教学与管理》2012,(33):41-42
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方面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心理倾向。道德发展中的从众心理就是指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或群体的主流模式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1]。学生对教师以及对学校规范的接受是一种服从,是他  相似文献   

7.
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仅仅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种认识和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主要是在他的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因此,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一、学生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与道德行为改善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却不能刻意用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为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是个体在人格成长中经由社会化的历程逐渐发展起来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两个阶段,即十岁以前的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十岁以上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根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律的判断具有客观性,表现为向学生发出命令的权威性,依赖于发出命…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个人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导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大学生存在将道德信仰的认知与道德行为割裂,甚至对有关道德信仰内容采取批判、否定的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具有明显效果。笔者列举了相关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对进一步发挥"实践教学"在大学生道德信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受他的道德动机调节与支配的。所谓道德动机,就是指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而道德行为则是道德动机的具体反映。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般情况下,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实践告诉我们,有不少儿童有时虽然有良好的道德动机,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12.
范玉柱 《中国教师》2010,(Z1):390-390
<正>学习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德”并不单纯是外在行为的枷锁和规范,更主要是内在情感的认同和顺从。“生态”是真善美的体验。通过创设情景、诱发道德体验、引导反思等方式,以心理体验等形式促进德行的生成和发展,比单纯的说教或灌输要更有效。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理想境界是从实现“包含了生态知识与理念”的道德行为体系上升到“整个道德行为体系的生态化”,进而在此体系下的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生态特征和生态理想的生态人。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需要与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道德教育应以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支点,尊重并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理解与对话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研究,是我们高等学校搞好道德教育的先决条件。在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充分地反映了他们的愿望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道德行为本身的内在矛盾。我们认为考察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两重性及其产生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必将有助于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  相似文献   

16.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青少年道德行为的控制器。皖北区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情感意蕴,它在青少年道德情感机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渗透、保障、调节等作用。有力强化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促进了青少年主体性发展,为青少年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动力源。  相似文献   

17.
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并具有复杂结构的精神现象的核心部分.人按照一定的计划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使自身更完善.这种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信仰作指导.信仰体现了人的意志,凝聚了人的愿望.激励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因此,它是行为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动机来源.……  相似文献   

18.
人的进步不但包括社会关系、政治制度的进步,也包括人类内在生活质量的提高。一个具有内在道德体验的人才会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个体才会表现出和谐的行为。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和谐与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将人的存在看作是自我发展的潜能,将健康人格作为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使人格发展研究更进一步地趋近于人性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对当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塑极具现实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一种终极的关切态度,是人对现有世界的内在超越,是一种主观确信态度,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和指导,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永恒方式。道德是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是由国家强行制定和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人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信仰是道德由他律转为自律的内在规则;信仰为道德提供本体论的依据;信仰推进道德的演进和发展;信仰赋予道德以力量;信仰支持道德主体对于道德追求的坚毅和稳定。  相似文献   

20.
善恶报应在道德信仰确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体现了道德知识的真理性,为确立道德信仰提供了认知前提;同时它也体现了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的统一,代表着伦理秩序和伦理权威,为道德信仰确立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外在保障。其他道德信仰确立方式与善恶报应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具有内在的相通性。虽然在道德信仰上决定论是贫困的,但是,善恶报应的实现将有助于道德信仰的确立和道德的履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