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萍 《现代语文》2007,(12):77-78
本文运用勒菲弗尔"三要素"理论对傅东华《飘》的译介进行分析,指出人们应该把傅译本的《飘》放置于客观历史文化大背景下了解其产生的客观原因,以使人们对傅译本有个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郝广丽 《文教资料》2008,(36):29-31
本文主要探讨了傅东华翻译的<飘>的翻译策略,对傅版<飘>中"归化"的使用进行具体分析,并简要指出了影响傅东华翻译策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傅东华翻译的<飘>曾经掀起了中国的<飘>热,该译本在被奉为归化翻译典范的同时,也经常成为批判归化翻译的靶子.实际上,正是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兼顾使用,才使得中国读者能普遍接受译文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异国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动态活动.文章通过对<飘>在不同时期的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指出文学翻译具有时代性,每一个译本都有其形成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人们应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从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去评价译作.  相似文献   

5.
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述傅东华先生的译本《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三个<飘>的译本的第一章的前两段进行对比研究,对影响译作的时代背景因素和翻译中的遣词用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与探讨,在赏析中让我们的翻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宫宝悦  伊咏 《海外英语》2023,(8):1-3+10
本研究借助语料库工具LancsBox6.0,通过自建经典文学作品《飘》译本的单语语料库的方式对比分析了戴侃、李野光译本和黄健人译本之间的风格差异。研究从语言特征层面考察了类形符比和词类频次分布,在非语言特征层面考察了文化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两译者风格差异明显,戴译本侧重忠实于原著,黄译本追求语言的活泼流畅。研究发现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翻译动机决定了译本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8.
<好逑传>是第一部被译成西文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自1761年英译本出版后,先后被转译为法语、德语、荷兰语等多种语言,形成了<好逑传>西文译本语言多样、版本丰富的特征.其中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是最重要、流传最广的两种译本.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在故事单元的编排整合、章回目录的释读翻译、诗词歌赋的翻译润色和文字词语的选择修饰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同;从帕西译本到德庇时译本,西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逐渐深入,评价日益肯定,翻译越来越忠于原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好逑传>英译本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一经问世即风靡全球,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然而极少有深究<荆棘鸟>和<飘>这两部经典之作内在的相似性.本文从两部作品表现出的宗教意识的淡化、女性意识的成长和移民本土化意识强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荆棘鸟>何以被冠名为澳大利亚的<飘>,表达了两位女作家在宗教、性别和移民问题上的思考,使读者摆脱浪漫爱情小说的框架,从而对这两部作品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情感的折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评价.本文运用审美反映论浅析译者的审美对傅东华<飘>的汉译本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