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新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中,“其船背稍夷”一句,课后注释是这样的:“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教师参考用书中摘引隋树森先生的文章,也认为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是“顶部”,并引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作为例证。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并与各位专家及广大师生探讨。首先,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因此,笔者认为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将白居易诗中的“船背”理解为“船顶”,也正是根据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决定的。因为雨…  相似文献   

4.
初二《核舟记》中,说“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落款和篆章一共刻了十八个字。“船背”是什么地方?课本注为“船的顶面”,似有不妥。“背”是脊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编选了魏学咿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也提供了隋树森先生的分析:“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  相似文献   

6.
本则语文园地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三部分。“我的发现”编排了四组意思不一样,形式相同的形容词;“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记记”精选了《三字经》中部分经典文句,让学生在读背中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读读背背”安排了本册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意在对本册略读课文中的词语做一个总结;“趣味语文”则安排了一则谜语,让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记忆力是学习的基本功 不论小学还是中学,老师都会给孩子留一些需要记忆的作业。比如语文老师、外语老师经常会要求“记单词、背句型、背名人名言、背精彩的课文”;数学老师要求背“小九九”,背各种数学公式,背不同类型的例题。每个学科大抵都是如此。为什么要训练孩子们“背”的功夫呢?因为这是学习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8.
《史记·项羽本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项王亦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其中的“面”字,颜师古注为“背”(马童背对项王),即所谓“反训”。后来的注释者,或宗颜而反训,或非颜而正训。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背景 目前高中学生普遍认识到英语学科的重要性,也迫切想学好英语,但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认为英语的学习就是听听、记记、缕读、背背。教师吩咐背,所以学生就背。殊不知.前背后忘,更别谈运用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其一,原解不合事理。这里的“船顶”显然指船舱的顶部。课文前面有言:“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即箬竹做成的船篷。但它并非雕刻者另取箬竹为之,而是“因势象形”,模拟箬竹的样子。那么,观者何以辨出是竹非木?我想根据只有一个——竹节。另外,竹子形圆,部开后也是弓状,用它拼成船篷,中间定有间缝。即便剖成条状相拼,也沟壑难填,如竹席、竹垫等…  相似文献   

11.
杨远林 《阅读与鉴赏》2007,(2):79-79,49
明代魏学的《核舟记》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佳作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加以使用。笔者却对教科书(包括新版的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和过去的四年制人教版教材)的一处注释,心存质疑,颇值得推敲和商榷。鲁教版教材第117页的注释29为“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原四年制人教版的课本第113页注释14中解释“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可见,二者都将“背”解释为顶部,“船背”即船的顶部。在《教师教学用书》课后的“有关资料”中也认可这种解释(人教版和鲁教版都有相同解释,只是页码不同),第151页中摘自《课文分析集》(隋树森著,广东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2.
一、课堂中的“知识”有边界吗?对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有些人抱怨难以操作,有些人担心忽略知识落实。那么,怎样处理知识呢?讲深讲透,还是读记背默?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的语文教师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记课文、默诗文、背作文”上?  相似文献   

13.
一、“船背”应解释为“船底”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一句中的“背”字,《辞海》中有两种比较接近的注释:一是“脊背”,二是“后面”。课本采用了前一种,将“船背稍夷”译为“船的顶面稍平”,将“背”解释成“顶面”了。这样解释不符合文意,理由有三: (一)这里的“背”应取《辞海》中“后面”一说为宜,即“物体的反面”。《周易》王弼注曰:“背者,无见之物也。”意思是说“背”就是看不到的地方,而核舟的顶面一眼就能看到。故不能把“船背”解释为“船的顶面”。 (二)“背”本有反面之意。《核舟记》把船的中、  相似文献   

14.
王晓玲 《教学与管理》2012,(15):117-118
一、词汇附带习得的定义词汇附带习得这一概念最早是由Nagy,Herman和Anderson在研究儿童母语词汇习得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词汇附带习得是相对于词汇的有意学习而言的。有意学习指学习者刻意的背记单词,例如通过背词汇表或做词汇练习来记单词;而词汇附带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其他任务时,如阅读文  相似文献   

15.
苏轼散文名篇中的“五记”是指《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本文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这“五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一般人看来非常简单,认为只要记一记、背一背就能得高分。但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我觉得并非如此。我愈来愈发现学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存在“三难”:一是记忆难,二是理解难,三是答题难。只要解决了这“三难”,复习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7.
孟谦 《山东教育》2009,(5):31-31
在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每一个单元练习都有一个“读读背背”的环节,其中一项内容是读、记四字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与本单元的内容有所联系,在词义上都互相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如:三年级有篇课文《庐山的云雾》,在随后的单元练习的“读读背背”中出现了这八个四字词语:  相似文献   

18.
在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每一个单元练习都有一个“读读背背”的环节,其中一项内容是读、记四字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与本单元的内容有所联系,在词义上都互相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如:三年级有篇课文《庐山的云雾》,在随后的单元练习“读读背背”环节中出现了这八个四字词语: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砸缸     
《素质教育博览》2010,(4):35-37
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勤奋。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行,背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下苦功!”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这样一来,他读书读得很晚。  相似文献   

20.
文敏 《教学月刊》2008,(10):18-19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历史知识是“死”的,历史学习只能“记记背背”,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让历史教学成为一个“活”的过程,成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只有向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有各种机会“体验”过去,使学习充满活力,才能使他们习得必备的技能和品质。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具体采用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策略,创设了“合作、竞争”的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