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全国卷Ⅰ第37题是一道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俱佳的好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向明确。  相似文献   

2.
王叶军 《历史学习》2003,(10):26-28
历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有“一幅古代到现实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之美誉,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命题的角度与技术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潮流。纵览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7题(长城题)借鉴了2001年上海卷37题(燕王夫人墓题)和2002年上海卷28题(秦砖·汉瓦与东汉·画像石题)而且与2003年上海卷第28题(唐代妇女三彩陶俑照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其一,命题立意现代化1.以考…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37题第(1)问有“答案就在材料中”之嫌,这是命题之大忌。37题作为材料型历史试题,按命题要求,命题者给考生选定材料、设计问题、标明分值并设计“参考答案”。对于考生而言,要根据答题要求,通过对材料的认真解析,才能得出相应的答案。可是考生解答37题第(1)问时,却可以就地取材。文综考完后,我问考生试题难易时,考生认为历史题不难,答案就在材料中。  相似文献   

4.
1.对“一步到位复习法”和“三轮复习模式”的理性反思。现在有人认为高三历史复习应该采取“一步到位方法”,特点是“慢进度”和“深分析”,这种思路有一定的道理。传统的“三轮复习模式”已经不太适应当前形势,因为习惯上第一轮单元复习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第二轮小专题复习时由于时间关系及部分高中教师深受传统的“3+3”模式下大专题复习意识的影响,重视复习的广度而忽视复习的深度,以至于有的考生抱怨有的知识点不是没复习到,就是讲得不透彻。最糟糕的是,有的老师第二轮复习时置单元知识体系于不顾,忽略基础知识,导致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之间往往出现单元知识与专题知识脱节的现象。第三轮复习大多以热点为指导,以练习各地模拟试题为手段,强化突击。这种方法往往使考生陷入题海,将教材丢弃一边,前两轮复习的功虽不尽弃,复习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一步到位复习法”的特点在于,“慢进度”能保证教师有时间讲透教材,“深分析”有利引导考生理解和探究;保证考生能够有时间记忆知识要点,并培养考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方法和途径。但“一步到位复习法”的可操作性仍有待验证与完善。因为只进行一轮复习,时间拉的长,首尾难以相顾,容易造成考生复习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忘了后面。  相似文献   

5.
高三复习,命制高质量的测试题相当重要,它不仅能查漏补缺,而且有着良好的复习导向。笔者试图通过部分备考检测题的命制得失比较,给同仁教学与备考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6.
2016年高考多省份停止自主命题,使用新课标全国I卷,2021年将开始新的高考改革。为适应新的省份加入和将来高考改革的需要,2016年高考试卷在继承新课标全国I卷的特点及基础上,必将有新的变化。通过对比2016年高考生物新课标全国I卷试题与2011-2015年新课标全国I卷试题在知识点的分布、考查形式等方面的异同点,找出新课标全国I卷命题特点和规律及变化趋势,进而提出几点有效的备考策略。  相似文献   

7.
唐意容  欧阳磊 《广西教育》2014,(26):121-122
分析2014年全国大纲卷与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提出2015年历史教学、学习与备考策略。  相似文献   

8.
林满 《英语广场》2017,(4):164-165
广东省高考从2016年起将采用全国课标卷1对学生进行考查,虽然全国卷与广东卷均有写作(书面表达)题型,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全国卷比起广东卷看起来似乎较容易得分,但今年书面表达全省平均分也仅仅12分多,得分率不到50%。由此可见,学生总体语言输出能力差,书面表达提升空间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全国卷书面表达,作为高三一线教师,笔者将分享高三这一整年在书面表达训练上的备考心得。  相似文献   

9.
2005年高考综(全国卷Ⅰ)第37题是一道以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若干史实为载体、以“民族主义”为主题的考题,命题从独特视角展开主题阐释,立意深、选材合理,不失为2005高考综卷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一中高三文科班在2010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现由今年送过高三毕业班的文科三个学科的备课组长对今年试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并对2011年的高考复习提出了他们的建议。希望与高三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1.
200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37题,立意新颖,特点鲜明,平实而不落俗套,值得仔细研磨。下面,我们针对备考2006年高考的考生,以本题为例,予以分析说明。先看试题: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高考题出炉后,全国文综卷I第37题好评如潮。笔者认为,37题在考试内容选择和考查目标确定上呼应了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的变革带来了真正的冲击。 从考查内容看,37题充分体现了“文明史”的视角和“关注现实”的导向。从文明史的视角看,科举制度是中国制度文明的重大成就,被孙中山称为“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该题选材较平实,问题出在设问部分以及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方面。 如第(1)小题: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设问的中心是“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选举志》。相关原文如下:“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  相似文献   

14.
魏威 《中学生物学》2007,23(5):18-19
备战高考的人都知道:“得实验者得理综,得理综者得高考.”生物学实验设计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理综卷中名副其实的压轴题,在理综卷中的权重稳步攀升.  相似文献   

15.
【真题重现】与2010年37题的对比。 【例1】(2010·广东,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以2022年高考试题为例,分析了化学工艺流程题的命题特点:遵循素养导向的命题框架;在陌生复杂情境中考查学科核心主干知识;设问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针对学生存在的障碍点,提出复习备考策略:在真实情境中落实方程式书写,建立分析思路;厘清从速率平衡角度解释反应调控措施的角度和思路;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升对化学工艺流程的系统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全国共有16个省份实行新课程高考,与历史相关的有8套文综卷、3套历史卷和1套大综合卷。其中黑龙江、吉林、宁夏、辽宁、陕西和湖南六省使用新课程全国卷(以下简称全国卷),北京、山东、广东、天津、安徽、福建、浙江都是地方命题的文综卷。此外上海、海南和江苏各有一套历史卷。上海还有一套文理科综合卷。  相似文献   

18.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坚持有利于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有利于高校择优录取新生的命题原则,严格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坚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以能力考查为主的命题思想,成功地完成了由现行教材向新教材的平稳过渡,在试题的改革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有一个好的转变,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增多.人类的生产、生活处处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能否用课本上的知识、观点来审视现实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是对考生科学文化素养高低的一种界定.理论联系实际是理科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今年理综卷第25题堪称一道妙题,它以生活中极为常见的自行车为题材,以车头灯供电电机为切入点,考查了交流电的产生。及描述部件之间角速度、线速度关系等诸多物理基础知识,既实现了高考题注重基础知识,全面考查能力的初衷,又寓教于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代表了今后高考命题及复习备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1.第(1)问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参考答案表述欠妥。第(1)问关于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参考答案是“从分散走向整合”。分散是指缺乏联系。一提起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我们想到的是,它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从此,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这里用“分散”一词是可以的。而材料一所说的“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固然指民族间彼此隔绝,但主要指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则显然是指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统一与整合是有差别的,整合是指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这里的统一则是指归于一致。答案用“从多样化走向统一”表述才比较恰当。这样,与教材的表述也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在论述秦汉文化的特点时有这样一段话:“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朝建立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统一国家;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但秦汉又是多民族的国家,随着边疆民族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秦汉文化。”(P47)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是秦汉文化的一大突出特点,而第37题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从多样化走向统一这一变化。当然,在统一前提下,秦汉文化的多样性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