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小学语文》2008,(10):54-55
问: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有人主张读shuāi,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  相似文献   

2.
一天,阳光普照,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八十多岁高龄的贺知章,辞去了朝廷官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走在返乡的路上,两旁的树像卫兵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小乌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好像在欢迎这个从远方归来的游子。  相似文献   

3.
人类可以从月球上带回一块岩石。可以从火星上弄回一包砂粒,但是想从天王皇上运回一小撮尘埃却非常困难.不是人类的技术到不了那儿.而是天王星太大了,它的吸引力使人无法离开。在宇宙中,有一种魔力,就是大的魔力。任何一个星体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变得只知吸纳,不再舍弃。在人世间也存在一种魔力,就是多的魔力。一个人只有一张邮票时,如果有人向他要,他可能很爽快,但是当他拥有40张或50张时.他就可能不再像拥有一张时那样慷慨。他可能会到商店买一本集邮册,把邮票放在里面.并企望以后有更多的收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并不怎么宽裕的时候,常常比较大方,一旦有了些钱,反倒变得吝啬,并且还会因为这些钱产生更大的欲望,总想使1.9万元迅速变成2万元,使9万元变成10万元。而存款一旦超过10万元,下一个目标绝不是11万元,而是15万或20万。  相似文献   

4.
5.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该诗的语言流畅自然,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亲切。一直以来,人们对此诗意的理解是: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头发已经白了。小孩子们见到我也不认识,笑嘻嘻地问我:“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由于诗人离开家乡都几十年了,那些儿童当然是不认识他的,以为他是远道来客,这也是在情理之中、不足为怪的事情。但笔者认为,从诗人当时写此诗的心情的角度来分析,诗中的“儿童”如果理解成为诗…  相似文献   

6.
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回乡偶书>是贺知章最具代表性的诗作.这首诗所表现的少小离家、暮年归乡和人事沧桑、物是人非等主题,是贺知章宗教信仰和人生感悟的产物.学界一般只知贺知章信仰道教,而对其所受的佛教影响注意很少.其实,贺知章既笃信道教,同时也深受佛教的影响.贺知章晚年皈依道教的宗教选择,有其个人因素,但主要是受唐朝前期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9.
贺知章年轻时,满腹经纶。有一天,皇帝把贺知章选去做官。从那时起,贺知章工作很忙,忙到没有时间回家。几十年以后,贺知章已经是个耳朵有点背,眼睛不怎么好使的老头子了。皇帝见贺知章已经是个老不中用的人了,便对贺知章说:“贺知章,你老了,有点不中用了,你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吧。”“是!”贺知章答应了。  相似文献   

10.
江必红 《湖南教育》2003,(10):47-47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其中的“乡音无改”与“鬓毛衰”构成映衬,言下之意是,我虽长年客居他乡,但我一刻也不敢把故乡忘记,你瞧,我还“乡音未改”呢。 或许正是受这种“‘乡音未改’乃是热爱故乡之表现”的影响,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对日常交际中“乡音未改”持赞许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杨希水  冯怡 《云南教育》2005,(13):19-19
《回乡偶书》为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所作,此时诗人已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还乡,时年86岁,距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年。诗人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现告老还乡,无限感慨油然而生,全诗表达了他此时的伤老之情。  相似文献   

12.
唐朝诗人贺知章,在阔别故乡50多年后,他兴致勃勃地回乡了。还没到村口,他的心就怦怦地跳个不停。回想离家的时候,那真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到了村口,  相似文献   

13.
刘顺平 《江苏教育》2008,(24):23-23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中的第一首,被选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上。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生活气息浓郁,不经意间还会把你引入它的诗情画意之中,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14.
语文版课本七年级上册选用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对“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诗,教师用书以及大多数教辅资料都将“儿童”理解为“小孩子”,笔者认为欠妥。  相似文献   

15.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也许每个人都会为主人公的这种热爱家乡的情感所感动。因为他直到“鬓毛衰”还是“乡音无改”。但我却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性格很固执。他“少小离家”,回来时已“鬓毛衰”,少说也有三四十年的时间,可是还是“乡音无改”,可见他很固执,根本不愿意接受他乡的语言,说得大一点,也就是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他长期生活在他乡,可是不会他乡的语言,这必然会给他带来很多不便。正所谓“入乡随俗”,换了一个新环境,那么适应这样的新环境是很必要的。而诗中的主人公连最起…  相似文献   

16.
《回乡偶书》一诗中的经典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曾勾起多少海外游子的眷眷思乡之情,其中“衰”的读音一直标注为“CUī”。近日,从小学课本上再见这首诗时,发现“衰”的读音已标注为“SHUāI”。经查阅字典后,觉得恢复以前的读音“CUī”更符合作者文笔简捷、意境深远的风格。《现代汉语词典》上明确标注:衰(CUī)同(CUī),而(CUī)的基本意思是: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众所周知,“丧服”的颜色是白色的,正与年老发白吻合。“衰”(CUī)与“”(CUī)正是古代诗文中常采用的通假字手法。“衰”(CUī)通假为“”(CUī)表示白,使“乡音…  相似文献   

17.
徐克瑜 《现代语文》2009,(12):35-36
运用英美新批评文本语言细读理论和我国古代诗歌情感品味相结合的阅读范式,对贺知章《回乡偶书》的深层审美意蕴作了细读分析和情感品味,以期带领读者去细读和慢品诗中那一段抹不去的乡情乡韵背后深重的人生感慨和旷达乐观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共有两首,教材选了其中一首。教学时可以相机引进另一首,实行对比赏读,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增进学生的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19.
20.
乡音     
这山这水这土,本来位处京畿,且又不比别处二样,不知怎么就造出了这样一种平谷调:硬邦邦、咯生生,字重腔足,语感浓酽,听来如饮白干酒,醇醇烈烈,火火辣辣。其实又并不侉,除了字尾拖腔带弯外,乍听只是一二声尽与北京话颠倒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