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是数学教学研讨课,由i年级张老师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在课前,我们数学组老师就本课的教学,集体讨论了预设方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式、学具准备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2.
一位老师在执教一节三年级数学课《认识分数》,讲桌上摆着一个盘子,里面放着4个桃子。老师问学生:"如果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怎么分呢?每只小猴分几个?这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谁能帮老师分一下?"顿时,每一个学生都高高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想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听了一堂“估计费用”的数学课,使用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在复习引入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6 3≈?我当时非常疑惑为什么教师会出这样一道估算题呢?且不说这样的习题对于五年级学生没有多少思考价值,而且习题本身是否合情合理,也是值得怀疑的.6 3=9,这几乎是任何一个五年级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的,为什么还要估算?  相似文献   

4.
“五一”长假前,“分数的意义”一节课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中“一个物体”和“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学生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而对“一个计量单位”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知之甚少。于是,长假以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我“后补”了这样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到某校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执教老师在教学例2"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多少组,还多几盆"时,学生列式解答"23÷5=4(组)……3(盆)"后,引导学生质疑.但执教老师对一位学生质疑的处理,却引起了笔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20以内进位加法是新课标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最后一个教学内容。当教学完“9加几”,“8、7、6加几”和“5、4、3、2加几”后,我就对这一内容在课内进行了三次抽查,结果发现全班约有四分之一的同学不能准确地说出“8 6”的得数。有的说“8 6”等于13,也有人说“8 6”等于15。这让  相似文献   

7.
“1”的重量     
张齐华 《四川教育》2009,(11):29-29
何为“分数的意义”? 这是我拿到教材后,首先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有过小学数学高段教学经历的教师对此应该并不陌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但这样的答案显然无法满足自己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探求。  相似文献   

8.
在一节认识分数的课堂上,当教师反复强调“分母不能为零,否则无意义”时,有学生不服气了,问“为什么分母不可以为零?为什么无意义?”,这位教师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就是这么规定的,从上小学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后来这位同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个饼平均分成了八份,  相似文献   

9.
1.认识分数、单位“1”(1)自学课(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4页最后两段,思考:①课本列举了哪三样东西?②这三样东西是怎样分的?③其中的一份用多少来表示?学生自学完毕回答第①题后,教师出示3张图片并说明我们可以把一块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分别叫做单位“1”,让学生回答这些单位“1”被平均分成几份?红色部分是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同时,形成板书:  相似文献   

10.
正许多年前,校园中就流行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今天,如果从更为现实的层面看,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分数,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老师也同样视其为"命根"。普通教师的辛劳,八成是受这"命根"所累。"命根"有多重要,老师的压力也就有多巨大。虽然课改、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落实在课堂中,尤其是中考与高考之时,分数,就是教师能否拥有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发言权的唯一依据。许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与领导,对学生考试均分的重视,能够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相似文献   

11.
点评:学生在“能不能拿、怎么拿”的比较辨析中,进一步体会到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地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得多、灵活得多,印象也深刻得多。同时,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课前慎思 小学三年级认识分数常常是从分苹果、分月饼、分纸片等活动开始;五年级再次认识分数时.教材中说“人们在测量和分东西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这样就产生了分数”。测量是怎样产生分数的?可以让学生经历吗?测量引入分数与分苹果引人分数相比,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吗?以前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要反复强调“平均分”,为什么需要反复...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听了一堂数学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拓展练习环节中,教师出示了如下一道题:“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也可以用()/()表示,还可以用()/()表示.”题目出示后,教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汇报.片刻后,多位学生举手。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每位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设计学生乐于接受和喜欢参与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最近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夏青峰老师的一节“分数的意义”数学课,印象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5.
前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极少使用分数去相互交流,这就使得小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缺少经验的支撑,因而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数的意义"历来备受教师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二)”这节课。授课教师非常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二)”与“分数乘法(一)”中分数乘法意义上的不同,在练习时也很注重训练学生口1述类似6×1/2的两种不同意义,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同时大家也指出.分数乘法的意义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是在套用语言来描述。  相似文献   

17.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师出示:31+61,14+112,51+120,61+310)生1:13+16=21,14+112=31,51+210=41,16+310=5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式子,你能发现什么?(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生2:我发现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的分子都是1。生3:我发现每个式子中,两个加数与和都是分数单位。生4:我发现每个式子中,三个分数的分母之间存在倍数关系。师:你能举例说明吗?生4:比如13+61=21,6是3的2倍。其他三个也是这样。师: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吗?生5:我还发现每个式子中,第一个加数的分母总比和的分母…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数学教师,面对新课改,必须在教学中体现新思想,并把它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一、分数的意义 1.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解了以一个物体为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分数。本单元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重点放在用单位“1”表示一些物体,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理解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也要理解同一具体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分数。  相似文献   

20.
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之后,教材安排了一道题,要求学生说出下面几句话中的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