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传统道德到现代道德──道德转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道德”转型意味着道德从内容特质到结构特质的社会主义转变与现代化转变。道德内容特质的社会主义转变主要表现为①道德价值定位的科学“人本”化转变;②道德规范内容特质的全民公意化转变和普遍公理化转变;③道德人格模式的完善化转变。道德结构特质的现代化转变,则突出表现为道德社会依存结构的全面社会化转变和道德社会承当结构的大众主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礼仪道德是由意识、行为和习惯所形成的系统。礼仪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道德的认识及情感、信念,礼仪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礼仪道德的行为,礼仪道德习惯是指在礼仪道德意识和礼仪道德行为成为共同意识和个体行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秩序。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礼仪道德的有机结构。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的情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环境的调节与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是人们行为失范和伦理功能失效的主要原因.当代道德建构,从传统道义伦理向现代规则伦理的转型,在人们的心中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从法律与制度建构入手重建社会道德是当前道德建设最为有效的手段,这与伦理道德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5.
道德习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习惯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经过长期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熏染而形成的特定的道德风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方式,我们也称之为道德习俗、道德常规或群体道德习惯;所谓狭义的道德习惯也可称之为个体道德习惯。是指社会道德习俗的个体化.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反复持久的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势和道德行为方式。”本文主要从狭义的道德习惯出发,探讨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6.
道德环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主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文化氛围;也包括学校、家庭和群体等具体的生活环境。良好道德环境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使人性提升、人格健全;同时道德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道德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也要求净化社会风气,规范文化市场,优化文化环境,而其基础则是社会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郑欣 《考试周刊》2011,(85):203-203
道德内化的过程是道德主体在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是前提。当前,道德主体必须提高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整合能力,对现实社会道德作出超前性、适应性的正确判断,形成合理化或者具有必然性的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8.
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在现实环境中,对道德敬畏的回归,不应该只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伦理标准等,而应该是基于主体内心的道德需要,把外在的道德法则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在当代中国,重塑个体道德养成中缺失的道德敬畏,唤起道德主体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惧怕之心,并予以自觉地遵从,同时经过持续化的自律行为,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个体道德的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维系.  相似文献   

9.
道德评价是道德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道德的认识、教育、调节职能的发挥,仰仗道德评价。要改善社会道德风气,必须加强道德的扬善抑恶的社会评价机制。新与旧道德规范体系转换,导致了人们无规可循和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滑坡;对生产力标准的不恰当理解,导致了道德评价的失真;只偏重效果,轻视动机的片面评价方式的泛滥,纵容了不道德行为的滋长。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好转和道德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道德评价与道德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评价作为人类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道德认识发展的结果。这种认识过程,是反映一定社会文化生活的现实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人类对自身本质反思的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观念和理论并进行的价值判断。道德评价功能的发挥是通过道德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道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固然有工具性适应的一面,但并不是纯粹的工具性适应,更不意味着道德将沦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经济人巧妙谋私的文化工具;道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在于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结构、“自由秩序”和信仰依托等方面的有效支持;道德因此而实现的适应性变革,必然是一个全民性、历史性的选择和再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一定范围内的道德失控不过是社会道德转型的“过渡性”症状和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传统道德不可避免地仍在发挥着作用,对社会政治经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应从对传统道德泛化进行批判入手对现代社会的道德予以适当定位,使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熊瑛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25-128
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存在一种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现实社会道德对网络道德具有精神动力功能、评价功能、指向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在虚拟网络上的延伸或再现。但是网络技术形成了网络道德行为的动态性;网络道德也可以张扬和强化现实社会的美德,催生出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基于二者的这种辩证关系,加强现实社会道德教育,规范约束网络行为,是促进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良性互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西方德育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道德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分析了西方道德心理学中的道德同一性思想来源及其模型,并对道德同一性进行了界定,认为道德同一性的形成发展被人格、家庭结构与实践机会影响,进而提出了道德同一性的社会动力观。研究将对探讨当前未成年人的道德同一性和建构当代青少年道德自我有着特别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由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构成:道德规范是形式,道德价值是内容。道德价值亦即所谓行为应该如何,它是行为事实如何对于道德目的(亦即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社会的道德需要、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效用,因而又由道德目的与行为事实两因素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6.
陈锦函 《教书育人》2012,(30):62-64
道德的结构是支撑道德这一社会存在的基本框架,对道德结构的探寻是我们从宏观上科学把握道德之必需。在我国伦理学界,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道德结构进行过一定的探索,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从总体上而言,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概念之间的推演而且过于繁琐,从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也缺乏直接的启迪意义。这种  相似文献   

17.
道德实践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使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作为参与道德实践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  相似文献   

18.
谈引导大学生建立道德信念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道德信念是道德行为的最基本推动力,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建立道德信念的直接动力和重要影响因素是需要、情感和社会环境。要着力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使其产生道德需要,以建立道德信念;要用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形成稳定、深刻、强烈的道德情感,以强化道德信念;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其道德判断力,增强免疫力,抵御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坚定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9.
法与道德:法理学中不解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与道德的关系在法理学中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不同学者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文中对法与道德的关系进行自己立场的探讨。首先,对中外法学流派法与道德的关系进行总结性分析:其次,主要从纯粹理想的假设出发,对法与道德在现实社会中产生错位的原因和表现进行分析;再次,在此基础上,认为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都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最后,提出自己对法与道德关系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试论道德舆论的功能及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舆论是道德的价值评价活动,是道德生活的重要表现,对整个社会道德具有支撑性和亲和力。道德舆论是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是道德裁决的社会方式;是个体意识互动的合力;是新道德形成的中介。探索其内在本质和机制,可以为道德建设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