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长松 《编辑之友》2016,(11):58-63
文章认为空间是传播技术演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运用文献分析与思辨推理的论证方法,从“空间”的“原初地位”,传播学的时间“偏好”,媒介对空间依赖的历史表征,以及当下移动传播技术对“空间”维度的“复活”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深入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知识空间:知识组织的概念基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从情报组织和知识组织的具体化出发 ,提出了“知识空间”这样一个知识组织的新的概念基础。探讨了可在多维空间中表示的知识领域的“概念向量”、基于对这些概念理解的个人“状态向量”、包括知识子空间的检索系统中可能存在情报项的“表示向量”、用户扩检或缩检子空间的“检索体积”,以及这一新概念意义。参考文献 1 1  相似文献   

3.
网络所提供的公共空间使受众主体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和膨胀,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从而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类似于“公共空间”的领域,或者说形成了一个比较开放的、自由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4.
论图书馆建筑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图书馆,作为一座城市文化标志性的建筑,其人文内涵在于她是一个自然审美空间、文化审美空间,是交流的“平台”和文化活动的“舞台”。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新闻理论中.“地点”是新闻的基本要素之一,一般认为其作用是标明新闻发生的“场所”。既然是一个“场所”,那么,用地点这一概念就显得不够准确。确切的说,这个场所应该是一个与一定时间相呼应、有一定周界范围的特定空间。正像黑格尔所说:“人们决不可能指出任何空间是独立不依的存在空间。相反地.空间总是充实的空间.决不能和充实于其中的东西分离开。”事实上,新闻特定空间往往既容纳了新闻事实,又存在其他景物、现象。如何界定这一空间.是新闻采写者不得不首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如同“做大做强”一样,“跨越式发展”是中国报业提出的又一个响亮口号,频频见诸各种讲话、报告、论坛和文章。确实需要对“跨越式发展”作一些实证性分析。本文试图从发行空间、广告空间、资本空间、产业空间、政策空间五个方面加以初步论证。 发行空间:小康社会信息需求趋旺,千人拥报率水平较低,市场容量很大 未来10年,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全面”不仅指物  相似文献   

7.
这些年,金马一直从事“青春系列”研究,写作了大量情感同智慧结合的短章。他的新作《青春化育》从“青春境界”、“金领、绿手指和新新人类”、“浪漫情感世界新景”、“生存战略新观点”、“信息时代的心理软件”、“智慧生存的青春指令”、“赛博空间与心灵胜地”、“箴言与经典”八个方面分辑作品,读者由之可以感受到金马同当代青年心灵的贴近。每辑都是一个小的精神空间,八辑就是一个较大的空间了,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了。该书给我的感觉是:金马的精神系统,第一不是封闭的,而是留有出口的。第二是在“横”的开掘上花费了较多心血,…  相似文献   

8.
韦纯学 《中国博物馆》2000,(2):52-53,96
对于一个公共建筑,门厅这样一个功能性的共享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而对博物馆或纪念馆这样的专业性建筑,还有一个同陈列(或展览)主题紧密相关的专题性共享空间,这就是人们贯常称呼的“序厅”或“序言大厅”。门厅是连接室内和室外的一个过渡空间,是观众和游客入室的必经之处,起着引导观众、转换时空和调节视觉的作用;而“序厅”则是一个同陈列或展览主题紧密相关的开首空间,是展示空间的延伸,也是整个展示活动的前导;它除具有观众进出的集散功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的序厅还有用作礼宾和外事活动的功能)。重要的是序厅在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构思和…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的媒介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艳 《新闻大学》2007,(1):20-27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核心报纸上289多篇以“城中村”为标题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试图揭示主流大众媒体在“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权力关系对于这一媒介建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回答了中国主流媒介如何再现“城中村”这样一个社会空间、“城中村”如何从一个被忽视的空间演变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问题,不同的社会权力如何影响着媒介对于“城中村”的报道内容、不同的社会权力在“城中村”这个话语场中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相互咬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闻评论与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青年记者》2007,(3):81-82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个宏伟战略目标,而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则是这一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领域是以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作为平等的参与面对面地交谈的相互对话的个体观念为基础的,其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的互动平台,即公共话语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以新华网为代表的权威媒体护航报道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综合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历史眼光”主要是从纵向的时间因素考察的,“世界眼光”主要是从横向的空间因素考察的。护航报道努力扩展和延伸新闻报道的时间纵深度和空间广博度,使时间之“线”与空间之“面”交错而成新闻报道的立体时空。护航报道综合运用“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使新闻报道眼光更具时空穿透力和辐射力,从而真正领略到新闻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宏伟战略目标,而构建“和谐的公共话语空间”则是这一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为公众意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3.
张永帅  王颖 《视听》2022,(10):150-153
在健康主义、个人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将视线转移到自己的身体上。虽然“云健身”使人们从健身房中脱离出来,并提供条件优越的私人健身“场所”,但究其根本,规训的空间从未消失,只是由一个个空间有限的健身房延展到一个硕大的互联网空间里。一方面,互联网空间的不可见性是对外在规训的升级,包括空间规训的生成策略、时间规训的生成策略与知识规训的生成策略;另一方面,“云健身”使一种有别于福柯所言的积极意义的自我书写逐渐形成。“云健身”领域内的规训并不是机械的、强制的,而是建立在一张强大联系的网上,内部与外部一起运作形成的规训。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常常惊讶于北方方言的动势和开放性。认真,在北京为“叫真”。和认真相比,“叫真”有一种进击性。凡事不能都“叫真”,因为,尽管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对于人个体,空间和时间却是有限的。凡事又不能不“叫真”,或者说凡事应该有“叫真”的地方和“叫真”的时候,因为,没有理性的“叫真”,就没有科  相似文献   

15.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擅长用场域理论米分析当代社会问题,他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和被统治,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新闻场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和“评论”章,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碎片化”“快捷化”的电子阅读普及的时代,纸质阅读却激活了身体的感知,成为不可替代的阅读方式.文章以物与“身体感”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身体感知方式层面的差异,回到身体的维度探究纸质阅读在新的媒介时空如何焕发生命力;从传播形态变迁的历史语境中,梳理人与媒介间交互影响的脉络,以“体物入微”的概念重新阐释纸质阅读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实体书店的空间也从传统的单一零售空间转变为具有美学价值和交流意味的多功能文化复合体,空间属性的变化重构了身体与客体空间的关系,客体空间通过“身体”的参与具有了体验的意义,身体空间也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及其意义分布不断变化的异质空间.  相似文献   

17.
受贿案真相     
人们真正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赵安”这样一个具体的个人和他究竟“犯了多大的事”,更是他手中掌握的特殊权力的寻租空间  相似文献   

18.
电台的音乐节目有着特殊的交流空间,这是较为纯粹的“声音的世界”,节目和主持人所呈现的是“世界的声音”。作为一个涉行不久的音乐电台的主持人,借此文,讨论一个我正在思考的问题——电台音乐节目的语言电台节目的特殊传播方式使语言成为核心话题,整个交流空间都基于此。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图书评论》2010,(11):127-127
在近代各种变迁冲击之下,在上海这个城市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其“公共空间”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大变化。本书以“衙门”(以上海道台为中心的道署)、“会馆/公所”、“局”、“堂”等作为考察的对象,分析新旧、中西、传统与现代、本地及外来各种力量对这些“空间”带来的变化,由此对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城市的转型提出一个较为新鲜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空间”是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赋予了“空间”生命活力,提出“空间”具有生产性和社会性,其“空间生产”理念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文从空间生产视角出发阐述了图书馆空间的变迁,并从功能空间转变和空间特性转变分析了图书馆空间的转型,进而探讨了一直伴随着图书馆“空间生产”的空间服务转型。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