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庄体及其在明代诗坛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的“陈庄体”诗,崇尚理性,追求理趣,是宋诗之余裔,其祖邵雍《击壤》,评诗作诗,以是否合道适理为主要标准,其造语平淡,境界自然,是宋诗以比兴之体,发义理之秘,借景物以吟咏性情,于意象探天人之理诗风的延续。陈庄体脱胎于宋诗但又力图破宋诗之藩蓠,虽重理趣但极少发议论,虽重性理但又反性情作为诗有无风韵的前提。其“自得”理论,把宋诗对自然规律的谐适之理转为对个性自我的张扬,表现出古代诗歌由重理趣向重个人情趣的重大转变,其对“格调”的重视,打破宋人主理不主调的格套,影响了其后的前后七子。其力主情精、崇尚自然之诗思,对明后期重个性的诗歌思潮又有一定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颜真卿及其周围皎然、陆羽等一批文士、诗人组成的“吴中诗派”(或日“湖州文人集团”),成为开启和发展闲恬、淡泊的中唐大历诗风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的诗歌创作以唱和联句为主。促成其形成的是湖州“山水清远”的地理环境和“簪冠之盛”的人文环境。湖州联句在唐诗由盛唐向中唐的发展演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宋到明,词人呈现出向吴中地区聚集的趋势,形成明代"词萃吴中"的独特景观。并且,吴中地区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文化发展成为一独立系统。文化的独特地域性影响到词学,塑造了明代词学的主体性格:艺术家之词。在此基础上,明代词学整体上呈现出与宋代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移植”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自独立,又互相影响渗透,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延续性的三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初期象征派、现代派与“九叶”诗派。“九叶”诗派自觉而执地追求艺术与现实、时代与自我、知性与感性以及中外诗艺的交融等方面平衡,使诗的思想和艺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而显的变化,达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方法结合,使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由此兴起到发展直至臻于成熟。  相似文献   

6.
“七月诗派”作为一个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中崛起的高歌救亡的诗歌流派,这些诗人们在抗战炮声响起之后分别在根据地、敌后、国统区从事着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当时桂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使得一部分“七月派”诗人先后驻足于桂林。他们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及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抗战时期的桂林诗坛,声援了全国的抗战斗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力”的语言和“力”的排列是构成七月诗派创作的自由奔放的形式的两个相互联结的重要因素。论述了“力”的语言和“力”的排列来自力的情感内容,而当它们一旦成型之后又给了力的情感内容的表达以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表达持续体概念上,汉语有两种表达形式“VP+着”和“VP+中”,二者在表达意义上有一定的共性,但二者又不可简单进行同义替换,还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柳应明 《唐山学院学报》2003,16(4):43-44,48
“九叶”诗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努力探索新诗的艺术突破,将西方的现代主义与中国新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相交融,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明嘉靖、万历以来,文学上出现了大规模汇辑当代名臣奏疏和经世“论”、“议”的“经世文”汇编风气,这些作品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收录事关军国民生的奏疏和文章,反映了明代后期文学重当代,追求实用的特点,与晚明实学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隋唐以降的政治风雨和经济变革使国有土地所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旧有土地制度的日趋瓦解,使传统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明代的江南地区,"富民"阶层的出现是这一变化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与此相伴的是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和地租形态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国家赋役与地方农业生产设施的修建也使"富民"成为主要的承担者之一。"富民"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主要角色。作为一支新兴的社会力量,"富民"阶层发展壮大对我国传统社会的变迁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丽中期苏轼诗文集传入朝鲜半岛,收录于《东坡集》中的《赤壁赋》开始进入韩国古代文人的视野。朝鲜朝前期以朴誾、李荇、南衮为代表的“海东江西诗派”在习拟苏文之余,更是兴起了赏读《赤壁赋》、在七月既望之时复演东坡月夜泛舟的活动。在“崇苏”风气的驱使下,《赤壁赋》引发了文人遍学东坡、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他们或化赋入诗,以骚体赋、书记题跋为《赤壁赋》的变体形式,或改写《赤壁赋》原句,在意象、语言、表现技巧等方面创作出赤壁体文学。“海东江西诗派”对苏轼赤壁泛舟的再演,将历史和文本中的赤壁空间移位至现实生活,在苏轼以及“海东江西诗派”的影响下,《赤壁赋》渗透进朝鲜半岛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明清世情小说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三言”“二拍”可谓“极摹人情世态之歧 ,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其中对商人的心理刻划尤为透彻。本文试图透过“三言”“二拍”众多的商人形象 ,阐释他们作为新旧生产关系交替时期的特殊阶层的微妙心理 ,及其形成这种心理状态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4.
明代李应祯针对赵孟頫及其追随者提出了"奴书"论,对匡正明代书坛陈陈相因的陋习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同时由此也引起了时人对于继承和革新两个问题的论战。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梳理明代书法发展中继承与革新两种思潮的互动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归纳了明代书坛继承与革新之间既相互碰撞又相互渗透并最终走向合流的趋势,正是二者的或离或合方推动了明代书法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语言学、文体学的方法,从文学风格、语言风格两个层面和"文言化"、"西文化"、"融会"三个角度,描述分析"冰心体"的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转型过程中对建设现代白话文学文体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唐中叶以后,均田制的瓦解和两税法的实施使土地私有制化的趋势日渐加快。传统生产关系的变革孕育了一支新兴的社会力量"富民"阶层。历宋元直至明代,这一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之一,而且其影响已深化到社会的诸多层面。明代的江南地区是国家的财赋之区,"富民"众多且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富民"之于教育,既有社会背景的大环境影响,也有自身利益的多元化考量。但从客观上来看,明代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富民"阶层有着不可分割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心学以"心体"立论,既强调普遍之理为心体的内容,又赋予心体特有的情感—心理体验。王阳明实现了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这种包含"二重性"的心体超越了朱熹"性即理"的观点,显现出心体特有的灵动性和内在的张力。心体的"二重性"对中国人灵魂和精神境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从心学历史演进来看,以二重性为表现形式的内在紧张,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在社会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广西贺州八步区桂岭镇的“瑶妃”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对我国明代的汉瑶民族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瑶妃”文化反映了岭南边疆与中原的民族关系;映射了明代封建王朝统治下瑶族的悲惨命运;是汉瑶民族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也缩影了明代汉瑶民族之间的矛盾与结合,具有注重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以此来考证我国明代的汉瑶民族关系,属于即排斥又接受的民族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体知"观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从"体知"观念与音乐教育的相关概念、两者关系及"体知"观念在音乐教育中践行的意义等角度入手,希望读者进一步了解"体知"观念在音乐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国内外“体教结合”的状况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在新时期我国完善“体教结合”管理系统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