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闻的传播,无论报纸还是广播,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事状物的。古人说:“情欲性,辞欲巧”说的是写文章不仅应有真实的思想感情,还要讲究语言表达艺术。新闻作品语言也要有美感。才能抓住读者心,给人以美的诱惑力。如果说事实是新闻的灵魂,那么语言美则是新闻的魅力所在。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才有美感呢?笔者以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准确美:优美的新闻语言应具备鲜明的客观性,只有表达准确,恰如其分,不空泛,不含混,才能真实地反映新闻事实的本来面貌,给人真切感、可信感。以深厚文字功底见长的中外名记者的优秀新闻作品,无不以叙事  相似文献   

2.
新闻贵在“新”。一是选择新闻事实要新鲜感人;二是在生动上做文章,要运用新颖、别致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使稿件生动活泼,吸引读者。因此,成功的新闻报道要有诗的凝炼和意境,有小说的细节。这里的凝炼和意境,说的就是新闻报道的语言既要简洁,又要给读者以美感,使读者在读新闻时有一种似听音乐的优美畅快的感觉,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感到赏心悦目,并加深对新闻事实和稿件思想性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最佳宣传效果。 合适的字眼与大体合适的字眼之间的区别,是电光与荧火之间的区别。作家老舍说过:思想内容与语言是血之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而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新闻事实的,“衣裳”,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是事实和语言的结合体,如果光有好的事实,没有精美的语言来表达,那无疑就逊色不少,也影响了事实本身的吸引力。所以优秀的新闻作品,读起来应铿锵悦耳,富于音乐感,给人以流畅协调的韵味。我们知道,同一件事同一个道理,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由于表达水平不同,效果往往大不相同。那些形式单调、  相似文献   

3.
新闻用语要简洁明快、朴实无华,但不是不重文采、不重词藻。简洁明快、朴实无华与词汇贫乏,语言苍白决不是一回事。简洁明快、朴实无华,追求的是语境上的朴素美,这是极高的语言境界。对新闻事实作具体描述时,要多在动词上下功夫,尽量少用形容词,尤其是消息更应避免滥用形容词。新闻作品中必需用形容词时应十分谨慎,防止夸大其词,否则有可能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我曾在七十年代编发过一篇报道我省一艘渔轮在海上遇险的稿件,稿中有这样一句:“渔轮在狂风怒涛的袭击下”。那时,中央电视台还没有海浪预报这一节目,我则以为“狂风怒涛”无非是形容风浪很大,没  相似文献   

4.
新闻语言和新闻事实的关系.是新闻语言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 一新闻语言源于新闻事实,要受客观事实的制约和检验是先有新闻事实,还是先有新闻语言?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然是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新闻语言。因为事实是第一性的,作为表述事实的语言是第二性的。新闻语言源于新闻事实,就要忠实于新闻事实,源于新闻事实,受新闻事实的制约和检验。这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而文学,在反映生活时,可以采取典型化的手法,人物的模特儿,不拘泥某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谈创作》第12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  相似文献   

5.
走进新闻     
所谓“走进新闻”,就是要求记者离新闻近些,近些,再近些。现在,记者远离新闻事实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里的“远”包括时间和距离两个概念:时间上的“远”,指新闻时效性差,记者的报道总是“慢三拍”;距离上的“远”,指记者不到新闻发生的现场采访,离新闻事实很远。 走进新闻,既要新闻时效上尽可能缩小时间差,抢发“第一枪”,又要在距离上尽可能到第一线,到新闻发生地采访,甚至介入新闻事实发生的过程,滚动地报道新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7.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8.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9.
(一)从新闻修辞的角度来说,理想的新闻语言在对新闻内容作出恰当、完满的表达之时,在形式上还应该具有引人的魅力。新闻修辞,既要研究如何使新闻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新闻事实,也要研究怎样使新闻语言本身充满形式美感。追求语言的形式美,促使新闻事实的有力传播,是新闻修辞的重要目标。在我们的新闻语言中,常常可以发现有的新闻语  相似文献   

10.
无产阶级新闻美的花朵,植根于真实的土壤。但是任何美好的新闻事实,都要靠语言来传达给读者。“在艺术所用的感性材料中,语言才是唯一的适宜于表示精神的媒介。”(黑格尔《美学》)无产阶级的新闻美,不仅要求内容真实,思想健康,具有内在美,而且要求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具有外在美。新闻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是新闻美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内在的真实美、思想美是第一性的;外在的语言美、形式美是第二性的。离开了真  相似文献   

11.
新闻应该着力追求“新”。这个“新”,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新闻内容新;另一个是表现形式新。努力融色、形,声,味于一体,使新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相统一,以达“金鞍宝马”之效果,乃是新闻改革之追求。新闻的内容新,必须有客观存在的“新近发生的新鲜的事实。”这事实,要靠记者及时捕捉,而  相似文献   

12.
报章中,有些概念习惯于用固定的词语去表述。在新闻语言提倡自身改革、追求自身特色时,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沿用下来的词,该琢磨琢磨了。 如;动辄某某“战线”要打好某某“战役”,某某“战斗”要符合某某“战略布署”。 历史地看,这些在我们的新闻表述语言中熟得不能再熟的词,形成于战争年代。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条件,依武装生存的各根据地实际上都是军政一体化,最重要的是赢得战争。以军事报道、军政一体化的政权建设为中心的各类报道,自然要使用大量军事词语。那时的记者大多随根据地的军事活动而活动,而生活  相似文献   

13.
赵俊 《青年记者》2000,(2):31-31
著名记者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发现新闻要靠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要靠对受众的关切和勤奋。新闻是写给人看和听的,一则报道能否引起较多受众的兴趣,是衡量一则  相似文献   

14.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认为: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而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因此,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然而,这些年做编辑工作,使我接触了大量稿件,当然其中不乏“精品”,但有一些稿件或者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或者罗列事实只见材料不见观点:或者抛开事实,记者迫不及待地自己站出来说话等等问题……归根结底,毛病出在不会“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5.
刊林漫步     
新闻事实的正确选择要使新闻报道产生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从正确选择新闻事实的角度上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择新鲜的事实。如果选择的不是读者“欲知、未知、应知”的新鲜事实,读者自然就会不屑一顾。二是要选择与新闻主题紧密相关的事实。新闻的主题是一篇新闻的“灵魂”,它对整篇新闻起着“统帅”作用。在选择新闻事实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它来进行。与主题紧密相关的事实材料就要,反  相似文献   

16.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0):47-47
通讯员应该掌握多种写作文体,但是,笔者认为首要的需要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写作关”。理由如下: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每天接触到单位、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种种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消息的体裁,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炼的文字,向受众报导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正如陆定一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写身边的新闻做起,对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容易的事。消息写作,一定要抓住一个“新”字。内容必须注意“新”,“新”就不是历史,而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抓新”,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追求千奇…  相似文献   

17.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也忍不住哑然失笑:好一个“大而无当”的论题啊!不过,细细想来,我要和某些同志讨论的内容,竟是新闻的根本所在──事实。事实之于新闻是一个前提的问题,没有事实则没有新闻,事实决定新闻。当然,事实又不等于新闻,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不会成其为新闻的,而未经传播的事实同样也成不了新闻。总之,先有事实后有新闻,这一点是不可移易的,不是有人把新闻学又称之为事学吗?但是,近来读到一些宏论,什么“新闻策划”呀,什么“驾驭事实”呀……我直感到自己思想落伍,跟不上形势发展。在我授课的研究生班上,同学…  相似文献   

18.
黄静  徐洁 《新闻知识》2005,(9):70-71
新闻语言与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本首先对新闻中的“事实”做了学理上的厘清,认为其具备明显的主观含义。“新闻是被建构出来的”,其中语言尤其是修辞技巧有很大作用。我们分析了新闻语言建构真实的一般机制,同时,更进一步分析新闻事实的不同层次,称之为事实光谱,新闻语言在不同光谱上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新闻界在探索新闻贴近性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当数一种温馨的传播表达样式:心理表达式新闻。 所谓“心理表述式新闻”,是指新闻记者自觉运用新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模拟受众自身在现场目击新闻事实后必然产生的普遍或特殊的心理活动轨迹出发,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准确表述客观事实的报道。把握这一类新闻的采写,除了事实本身包孕的新闻诸要素需精心结构外,还要注意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符合传播对象接收此类新闻时的心理活动规律,二是要运用生活化语言的表述,力避公式化、文学化或说教性语言以及变相广告用语。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日趋丰富,模糊语言已大量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片面强调“真实”。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是格格不入的。时至今日,模糊语言已在新闻报道中普遍运用,还有人不敢理直气壮的承认。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对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研究,让其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本文试图探讨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