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1.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小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例如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充分证明了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的,感悟不一定借助实景实物,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联系生活,借助想象,学生可以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事,学生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获得了情绪性体验,达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2.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  相似文献   

2.
“生活化”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许多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对“生活化”的内涵作出不同解说。李镇西先生理解的“生活语文”包括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李海林先生理解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生活化”,而在语文教学之外去寻找生活化的契机,其关于生活的基本理论是错误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可操作性.从而失去了语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问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中,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突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接壤,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5.
高考语文命题取材贴近生活,极富有时代气息,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生活化”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学要落实这个作用,一是课堂教学要有大语文观,将时代活水引入课堂,落实“生活化”导向作用,二是要把课堂扩大到图书馆、社会,落实“生活化”导向作用,三是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要有弹性,落实“生活化”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此,理论上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究竟怎么做仍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鉴于此,本期“专题”,我们约请了来自教学一线的四位语文老师,就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论语)选读》教学的“生活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徐宏伟 《考试周刊》2011,(63):55-56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老师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丰富学生语文实践的经历,在语文中渗透生活;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活用”教材,融入生活素材。  相似文献   

8.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现实生活。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社会生活内容,不仅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还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周菊香 《新课程研究》2009,(11):186-187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文学科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语文教学曾走过不少弯路,其中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危害较大,笔者深感语文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活动,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课标应重视语文的实践性。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义,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进行探索,并提出有生活,才有正确,才有能力,才有精彩,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应该是与学生心灵相通,与社会天地接壤的“生活语文”。那么,如何做到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我有以下几个观点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徐燕 《学语文》2008,(6):50-50
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贴近生活”,关键在于如何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首先,构建语文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语文课本所选范文体现了或历史或虚构的生活画卷,总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相类似的影子,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一种氛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领悟,既而进入一个美妙的共通境界。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做了种种努力:“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提出……来试图弥合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沟壑。可惜的是,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当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被引入教育教学界时,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将回归“生活世界”当作解决旧问题的新药方。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认为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势在必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李海林老师在《生活化与语文化》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以语言为载体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托生活设计教学,让语文“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相似文献   

19.
钱卫东 《教师》2008,(20):71-71
构建“大语文”教育观,要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现代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格局;它强调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它的提出对新型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具有实践性意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