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马克思的地租论与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制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地租的论述非常丰富,但是,就其最基本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基本观点: 1.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土地所有权是一切地租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说:“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以下马克思言论均见此卷,此段话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中阐明了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以及土地价格的理论。马克思的分析偏重于农业方面的地租和地价问题,即分析农业资本家剥削农业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将其一部分交给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大土地所有者的关系。马克思地租理论,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建筑地段和矿山的地租,也作了科学的分析。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土地不是商品,即不是自由市场上买卖的对象,更不是投  相似文献   

3.
关于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概念,在不少同志看来,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解释: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存在的条件是“农业部门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直接来源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我们认为,对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直接来源的这种归纳,是不够妥当的。它混淆了绝对地租一般和绝对地租特殊这两个概念,将绝对地租特殊的条件和直接来源误认为绝对地租一般的条件和来源。何谓绝对地租一般?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告诉我们,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历史前提和基础。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就是取得地租。因而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不论是好地坏地,都要索取一定数额的地租,否则,他宁愿坐视土地荒芜,也不会将它白白地交人耕种。我们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所  相似文献   

4.
袁伟 《天中学刊》2010,25(1):76-78
经过100多年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农业与19世纪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的状况相比已完全不同,马克思主义传统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前提假设也已发生根本变化。在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的新的前提下,当代资本主义农业的绝对地租“质”和“量”已发生变化,级差地祖的结构也已发生根本变化,“虚假的社会价值”在当代资本主义农业中已经消亡,马克思主义传统资本主义地租理论需要系统修正。  相似文献   

5.
赵紫阳同志指出:土地是生产资料,也应是商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并可以转让的情况下,我国的土地已经具有了商品性,土地所有权的经济意义明显上升,因而,社会主义的地租和地价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范畴。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主义地租和地价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理论和历史的分析是不无意义的。一关于地租、租金和土地价值所谓地租,就是依靠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历史上存在过各种不同的地租,它们的共同之点,都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资本论》第三卷,第714页)这说明,真正的地租只同土地的所有权(垄断权)相联系。地租与租金不同,租金作为土地租佃者一定期  相似文献   

6.
关于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绝对地租问题,经济学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意见甚不一致。本文试图从《资本论》绝对地租理论出发,联系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对绝对地租问题做些理论上的分析。一、《资本论》的绝对地租理论1、关于地租的几个基本问题在说明什么是绝对地租之前,首先有必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以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土地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由此,有人断言,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已经过时。资本主义土地关系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超过社会平均构成时,绝对地租来源于社会总利润额。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地租仍然存在。承认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城市地租及其功能》一文中,笔者曾对社会主义城市地租存在的原因、地租量的规定性、地租的经济功能作过纫步地探讨。本文拟以上文作为基础,对城市地租的理论作更进一步地分析。城市地租的特征何谓社会主义城市地租?根据马克思关于“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是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的论述,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社会主义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与资本主义城市地租  相似文献   

9.
当前资本主义农业中的非级差地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绝对地租是否已经消失的问题有两种看法是值得商讨的。一是认为绝对地租不仅现在没有消失,而且在整个资本主义条件下都不可能消失。另一种看法是,绝对地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消失,因此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已经不适用了。马克思关于绝对地租的理论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地租存在的必然性,指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辞典中关于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原因的论述,大多采取以下的说法: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但它与级差地租的形成毫无关系,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许多教材在论述中都引用了列宁在阐述马克思地租理论时提出的“双重的垄断”的论述。列宁的原话是这样的:“我们所看到的实际上是双重的垄断。一种是土地经营(资本主义的)的垄断。这种垄断是由于土地的有限而产生的,因此是任何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这种垄断的结果使粮食价格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对优等地的投资,或者说,生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出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资本论》的出版“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①它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至灭亡并终将为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对资产阶级敲起了丧钟;《资本论》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奴隶提供了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就象恩格斯在谈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影响时所说的。“《资本论》在大陆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章关于商人资本的史的考察第三十六章前资本主义的状态第四十七章资本主义地租的发生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二编二、暴力论四、暴力论(绩完)  相似文献   

13.
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在其伟大著作《资本论》中就已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因此,这种指挥劳动就无须资本家亲自担任了。一个乐队指挥完全不必就是乐队的乐器的所有者;如何处理其他演奏者的‘工资’  相似文献   

14.
梳理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深刻剖析仍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可从“理论创作史”“机理呈现”和“时代续写”三个角度对《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展开创新性研究:基于新文献和新视野再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作史,深入《资本论》文本细微处对资本主义危机具体机理进行新呈现,结合时代发展在全球和我国新语境下提出续写《资本论》新倡议。  相似文献   

15.
课本第5页:“另一些人则把土地租给别人经营,以收取地租”中的“地租”一词虽不能说错,但用得不准确,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疑惑:收取地租的应当是地主呀,怎么是资本家?其实,这里的地租是资本主义的地租,而不是指封建性的地租。所以笔者认为应在地租前加上“资本主义”。这样会更加准确,使人看了一目了然。“资本主义”地租$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1840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1932年公开发表以来,研究异化以及异化劳动理论一直成为东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其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否贯穿于《资本论》等著作之中的问题,格外引人注目。我们认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继续沿着《手稿》中的异化理论进一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系统地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实质,以及在资本利润、利息、地租、工资等劳动异化的不同形式掩盖下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以完备的科学形态表述了马克思的两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  相似文献   

17.
<正> 股份制是一种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组织在一起的社会化资本组织形式。由于它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因此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了股份制这种资本组织形式,马克思曾对股份制作过高度评价,他在《资本论》中曾多次谈到股份制问题,其主要观点有:第一,股份制加快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的速度,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资本经营效益,他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8页)。第二,股份制优化了资本的所有制关系,产生了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资本所有制结构,促进了资本经营者队伍的形成。马克思指出,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3~494页)。这样就可以使资本与经营资本的专家实现有效的结合,使资本的运行掌握在善于管理的经营者手中,从而提高资本的收益。第三,股份制为人类社会从私人占有制向社会共同占有制的转变提供了新的途径。股份制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资本论》第1卷,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曾经指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根据马克思的这段话以及其它有关论述,有些同志认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必然提高劳动强度。有些同志认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是指资本主义机械化初级阶段讲的,现在由于自动化、电子技术的发展,这个论断已经不适用了。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根据《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以及其它有关地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主要著作中曾经预言,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关系的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并且预计“这个联合体的生产品是社会的产品。……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5—96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光辉巨著《资本论》中,较多地和普遍地运用了“绝对”、“相对”这一哲学范畴。“绝对”和“相对”的透彻阐述和展开,成为马克思完整表述和体现他的经济学说中各种经济范畴之间内在联系的最好形式之一。探讨《资本论》中“绝对”、“相对”的辩证思想和方法,不但能更深刻地认识与掌握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体系,而且也能更好更系统地学习与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