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国众多新诗流派的作家中,现代诗派的卞之琳是突出的,他的《断章》更是具有悠久生命力的一朵小花,玲珑精巧,含蓄蕴藉,平中见奇。卞之琳曾说:“我的诗都是短诗,规模本来不大,偏又爱陶洗,喜爱提炼,期特升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小小,说。前面平淡冗长而又荒诞不经的叙述,乍看之下,极像一部无聊的肥皂剧,什么刀光剑影或者江山美人抑或宏图霸业,故事情节陈旧俗套。没有一点亮色,就连人物的称号、武器的名称,都没有一丝新意。就在读者将要陷入审美疲劳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你给她打电话,说学校又要收学费了,五百块。她说,好。我马上照办”一句,  相似文献   

3.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以其卓荦不羁,摇曳多姿的风,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自古就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之说(《章精义》),然而韩笔力雄健,排宕顿挫,却常常流于奇险诡谲,多有刻削之痕;柳踔厉风发,简古峭拔,然而不免凸现“凄神寒骨”,少有超拔之气;欧纡余委备,情韵缅邈,却又似乎失于优游冲淡,不见阳刚之美;惟有苏轼乃唐宋散之集大成,其笔墨酣畅,随物赋形,平易晓畅又富含覃思妙理,姿态横生尽显旷达豪情。《灵壁张氏园亭记》就是其中一篇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5.
结合传世文献和相关出土文献,对新蔡简中从"示"之字和词例进行梳理,并加以考释和疏证。  相似文献   

6.
《隋史遗文》是根据晚明说唱文学编写的,柳敬亭所说评话《秦叔宝志传》可能就是它的底本。《隋史遗文》是当时普通民众心态的艺术写照;小说写秦叔宝艰难而漫长的成名史,体现了民众“重利荣身”的价值观;秦叔宝行侠仗义及与单雄信、程咬金结义之情的描写,表现了民众以“义”为核心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7.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的北游词词情内潜,而词境开阔,形成了沉郁深厚的情感张力,在300多首玉田词中独标一格。张炎北游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得力于北方自然山水的苍凉粗犷之美,又来自于词人融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于一体的抒情方式。张炎的北游之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词人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词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曲名的由来为导引,着重从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声、织体、旋律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钢琴曲《二泉映月》的民族特性,并对作品演奏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处理作了详细的论述,以期从中获得对民族钢琴音乐作品艺术表现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纪昀笔下的避暑山庄本色是"树色泉声,都非尘境;"纪昀到山庄的最大使命是庋藏<四库全书>.今天保护山庄使之再现原貌应以纪昀的话为准则.<四库全书>使承德名扬四海,能否让原<四库全书>回归故里,使文津阁圆梦.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德育实践内容与形式的困境内在制约着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发展。系统分析当前大学生德育实践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确立内容与形式的整合原则,探索内容与形式的整合举措,对于提高德育实践的效果和推动德育实践体系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春悸》是一部描写抗击非典的好诗,它能把政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同时也把情、理、象交融,使长诗显示了雄浑、悲壮和崇高的艺术风格。但是长诗也有不够凝炼之嫌,有些章节显得较松散。  相似文献   

12.
我院的"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承继前人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实境耦合"并非简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它特别强调校内训教环境的"实境"。而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完全适应"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王绩《野望》和王维《渭川田家》的对读,分析他们俩的两首诗歌所具有的异同点:主题相同、题材相同、结构基本相同、用词相同或相似、写作手法相似;景色不同、诗人当时的感受不同、归隐的心情不同、作品的体裁不同,可以得出这么一些道理: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的;任何诗人都是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古代文人都有儒道互补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罗兴甲 《安康学院学报》2002,14(1):51-52,64
钱歌川教授在其所著<翻译的基本知识>第七章〈直译和意译举例〉中,以熊式一先生所译<西厢记>中一名句"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塞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尽是离人泪."认为把"西风紧"译为"Bitteris the west wind",似乎有点犯了直译的毛病,而且前面的形容词bitter在英国人的观念中发生矛盾.并以英国的桂冠诗人John Masefield的<西风歌>出面说明.钱老提出"最好还是意译."笔者不敢苟同,遂从地学因素观点出发,分析阐明<西风歌>与<西厢记>中同为the west wind,缘何两者情景迥异的因果原由.若为符合英国人的观念,采取"入乡随俗"方式意译西风,似嫌欠妥.笔者赞同以"直译加注"方式以译西风,较为恰切、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