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主人公阿Q是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典型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是这个人物形象本质特征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鲁迅在创造阿Q形象中成功地选择了创作主体,并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鲁迅选择阿Q作为传主,主要是借阿Q的“躯壳”,来塑造他的“国民魂灵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阿Q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典型人物。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中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典型。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中给他以喜剧的外套并寄寓了悲剧的内核。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特殊时代下的中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自身因素,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这种精神的形成,阿Q不仅有着典型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包蕴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这一点已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小说的流传与研究情况所证明。当我们观照阿Q这一形象时,也确实多从社会文化及艺术本身的角度去发掘其价值。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穿过阿Q形象的表层意义,透过人物形象的外在行为去审视其深层动机时,我们便可以发现阿Q这一形象所具备的丰富的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6.
每次读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看到别里科夫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时,就会想起鲁讯先生笔下的阿Q来。  相似文献   

7.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8.
一、阿Q人物形象分析纵览全文,阿Q形象可以作三个层面两个阶段的分析。1.所谓三个层面,是指阿Q形象内涵的主要方面(1)阿Q是一个贫穷的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寄居土谷寺,下无寸地,只能靠打短工度日;他虽然也颇  相似文献   

9.
自从半个世纪前《阿 Q 正传》问世以来,对于阿 Q 的典型性,人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阿 Q 是“劳动人民中一种消极的典型”;阿 Q 是“流浪雇农的典型”;阿Q“既代表农民,也代表一般士大夫,是非常广泛的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典型”;阿 Q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丑陋和苦难所构成的一种奇特的精神现象的拟人化”;是“中国人各种劣根性的结晶体”;阿 Q 是辛亥革命时代的“一个一般的社会典型”;阿 Q 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有的甚至说“阿 Q 是一个千面的机械人”;等等,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最初是在《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目上刊登的,因此作品语言多调侃意味,而且通过对阿Q生活经历的夸张给读者带来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人物形象,但是阿Q的形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早已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阿Q自恋的原因及其种种表现。阿Q的社会地位低下,他在生活中得不到关注,为了达到自我实现,借用自恋的方式对现实作出反抗,具体表现为自以为是、有强烈的表现欲、沉迷于不现实的幻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阿Q与堂吉诃德历来被中西方文学界视为"艺术人物形象的典型".两人的爱情世界迥异,阿Q对吴妈的爱是一种性本能的萌发和冲动,是一种脱离了社会基础的爱;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的爱是一种高贵但沉迷于幻想的虚幻的爱.这两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应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男女进行的高尚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3.
阿Q与堂吉诃德历来被中西方文学界视为“艺术人物形象的典型”。两人的爱情世界迥异,阿Q对吴妈的爱是一种性本能的萌发和冲动,是一种脱离了社会基础的爱;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的爱是一种高贵但沉迷于幻想的虚幻的爱。这两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应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男女进行的高尚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惊醒了中国人 ,震憾了世界 ,阿Q形象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三十年代初 ,老舍的中篇小说《骆驼祥子》以其主人公祥子的悲剧结局 ,使处境与之相似的人们不由得严肃地展望自己的前途 ,产生了不寒而栗的恐惧。祥子和阿Q一样 ,成了中国读者熟知的人物。在此 ,我不说阿Q形象怎样典型 ,也不谈祥子形象如何成功 ,只是从自己读作品时产生的一些感受出发对祥子与阿Q作一简单比较。将祥子和阿Q这两个人物形象放在一起会发现 ,在他们身上存在着难以混同…  相似文献   

15.
阿Q该怎么做     
阿Q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历来受到的批评多于赞扬。但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 ,还是就小说客观的倾向来说 ,都是值得同情的。阿Q的堕落是残酷的社会使然 ,罪不在阿Q。精神胜利法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而在精神上超越苦难的一种方法 ,是全人类的 ,只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别 ,在弱者阿Q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罢了。阿Q死抱着精神胜利法不放也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关于阿Q是什么典型的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其中对于阿Q是不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的论争,意见也很分歧:有的认为阿Q就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不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只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如果把阿Q看作“国民性翁点”的典型;那就等于说阿Q是超阶级的典型,就是宣传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等等.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显然不是我们所能胜任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经常遇到这些问题,现在只是权作学习,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问世以来,在研究它的一系列课题中,研究者对阿Q是怎样—个人物、阿Q典型性格的问题及其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各家之说,不无一定的道理,本刊将其讨论的情况概括地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时参考。一、关于阿Q的典型形象问题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8.
阿Q该怎么办     
阿Q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历来受到平多于赞扬。但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还是就小说客观的倾向来说,都是值得同情的。阿Q的堕落是残酷的社会使然,罪不在阿Q。精神胜利法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而在精神上超越苦难的一种方法,是全人类的,只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别,在弱者阿Q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罢了,阿Q死抱着精神胜利法不放也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吴妈这个人物形象,目前学术界早有定论,认为她与阿Q一样,是个被剥削者,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确实如此,《阿Q正传》中很多情节和事例可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