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计算机课程从学习计算机、从计算机学习、用计算机学习演变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新课程理念强调用技术促进学习,让应用成为习惯。基于用课件促进学生学习的探索,阐述“Excel操作与练习”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分析、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祁薇  徐东 《教育技术导刊》2015,14(2):193-194
探讨如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环境,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做到“自学”、“乐学”、“会学”。以《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中“程序执行过程”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目标 ;中等专业计算机课程应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中专生学习计算机的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是必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变当前计算机课程“重教轻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将“项目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提出运用“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综合实验教学。以身边的优秀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开展以完成实际应用项目为导向的综合实践设计活动,并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实验方式及考核策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以身边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开展“项目驱动”的MIS系统设计开发,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促进计算机教学与专业学习的结合,是有效提高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教学的兴趣引导策略核心,是开拓和激发中职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学习”.教师要设计出吸引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任务,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6.
主要分析当今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MOOC特点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基于MOOC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进行探究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孔滟 《文教资料》2005,(17):8-10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不外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个教师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张克  吴莹 《煤炭高等教育》2006,24(5):124-124
教育部早在1994年就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其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第二层次的核心,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重点,是衡量大学生计算机素质的重要标志。但学生学习完程序设计语言后,很难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来解决本专业实际中的各类程序开发问题,使得前面学习的“程序设计”知识无用武之地。原因在于学生还缺乏与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知识以及必要的训练。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程序设计课程进行立体化和全方位建设,以增强学生…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教学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呢?如何实现“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为了发挥《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这门学科的特点,我做了新的尝试,将整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即情景导入、学生欲学→主动探究、学生会学→协作学习、解决任务→小组竞赛、自我测试→学生评价、学生乐学.  相似文献   

10.
根据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英语》网络交互式教学的实际,以学生“四学”和教师“四导”为教学过程贯彻原则,结合《计算机英语》自身特点和网络交互式教学特殊性,提出以建构交际性网络教学平台及学生的直观学习、协作学习、互动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原理,从而保证《计算机英语》网络交互式教学质量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根据成人学习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导学方案,通过网上答疑、讨论、面授,实施有效导学。  相似文献   

12.
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为例,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颗粒化”的教学设计和制订综合性考核方案等方面探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教学中缺少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融合度较低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更多动力与支撑。  相似文献   

13.
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按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线上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线下传统课堂面授为补充,依据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学习框架完成理论教学,再通过“实验+实训”双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指导,最后按照考核评定标准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设计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课堂面授”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以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推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一、学件与课件的区别 学件是用于辅助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软件、多媒体文档及资源;课件是用于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计算机软件、多媒体文档及资源。学件与课件辅助教学的本质是一样的,它们的区别是设计的角度不同:学件以服务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课件”以服务教师的“教”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C语言迅速在全世界普及推广.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国,“C语言程序设计”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基本的计算机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在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计算机专业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应当学习程序设计知识,并且把它作为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算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正确的方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从任务载体的选择、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考核环节的设计等五个方面开展学习领域设计,并以“教师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情境为例实施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7.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体现出以下原则。一、任务设计要具有生活性、趣味性1.任务设计要避免设计单纯的“计算机教学任务”,摆脱单纯“的技术教学”,不能重视“技术”而轻视“信息”。例如,信息技术第一节课,我根本没讲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原理,而是一步一步向学生展示用计算机播放音乐、电影,几分钟后学生便能自行播放音乐、电影,他们感到很兴奋。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为以后的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任务的设计可操作性要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在讲述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后设置任务,可让学生设计规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日期等,也可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  相似文献   

18.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为了适应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提出基于一体化的情境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解C语言,并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学习能力、职业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使理论与实践能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9.
沈莹俊 《新课程研究》2009,(3):106-106,136
本文就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促进他们在信息处理能力、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初步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设计应兼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任务设计和情境创设、教学策略设计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等方面,力求为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实践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20.
魏文杰 《南昌教育》2009,(10):22-22
一、课前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 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这样的课堂氛围必须要以深入细致的教学设计为基础。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