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高等教育评估本质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远雷 《教学研究(河北)》2003,26(2):115-117,124
高等教育评估是一种常见的活动,但人们对高等教育评估的本质认识并不一致。本文通过对各种高等教育本质观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并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本质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本质问题始终是高等教育学必须深入探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探讨必然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及实践。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考察,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伴随高等教育的定义、研究领域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不断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本质的持续变迁。本质主义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质既定不变,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长期共存、相互争鸣,但是相辅相成,这反而会推动高等教育研究的开放性及多元化,促使高等教育学科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等教育发展观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问题的总体性和一般性看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以某种独特的方式再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经历了建国初期17年、"文化大革命"10年、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深化改革开放时期四个基本阶段。高等教育本质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观所不容规避的核心问题。从本质上看,高等教育普遍地具有知识的批判反思性、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社会代理性、组织结构的高度分工性、精神生活的超越性与一致性等传统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作为指导思想的,并以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建立精确、可操作的研究结论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在反思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指导思想之后,特别是在中西学术交汇过程中逐渐地接受了非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走向多元化。展望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将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之间寻求平衡并获得突破,这将会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更趋成熟。  相似文献   

5.
任何事物都客观地存在着本质与非本质、本质现象与非本质现象,对事物非本质及其现象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我们的实践。高等教育内部客观地存在着本质和非本质问题,且都有其外部表现。加强对高等教育非本质及其现象的研究,有利于正本清源、深化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有利于趋利除弊、有效指导高等教育的实践,有利于未雨绸缪、正确把握高教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学科建立40年来,高等教育本质研究大致形成了“人才培养说”“文化本质说”两类主流观点。采用“历史考察法”“教育本质推演法”“学科语境阐释法”三条主要路径,产生了“高等教育本质与教育本质是否一致”“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三个重要争论,出现了将高等教育“内涵”“本质观”“属性、性质和特性”“目的、价值和功能”误解为高等教育本质的四种倾向。观点的转向与路径的拓展呈现出高等教育本质认识的流变,争论与误解则源于认为本质不言自明的偏见。未来应给予高等教育本质研究应有的重视,并通过高等教育现象进一步寻找本质,同时承认在哲学视阈下探寻高等教育本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研究进行了总结,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界定、特性与构、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以及服务质量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研究应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分类评价体系,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不同阶段学生满意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逻辑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潘懋元先生曾撰文指出,今后高等教育研究要注意如下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对研究机构和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郑确辉认为,高等教育研究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传统研究与现实研究的关系;超前研究与  相似文献   

9.
研究大学本质观,是因为我有较早地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背景,弄清楚大学本质观,是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和从事大学改革及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以及我个人的学术人格和学术使命所使然;我对大学本质观的研究,是在系统梳理和分析前人对大学本质的观点,认真而审慎地考察大学发展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对研究的发现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我研究的结论是,大学的本质是自由与受控性的对立统一.这个结论的理论意义在于为建构整个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新的科学的逻辑基础;实践意义在于对当前我国及世界各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普遍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本质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不同的教育理论学派或持不同研究方法的学者对教学过程的本质会作出迥然各异的研究界定。把握教学过程本质"本体存在"和"观念存在"的不同意义,在充分肯定各研究学说理论价值、历史地位和应有的合理性的前提下,突破传统教学过程本质观的局限,以现代哲学新思维构建交往实践本质观、生命体验本质观、理解互融本质观和建构生成本质观,从而在理论扬弃的基础上观照教学改革实践的实际问题,促进理论本身的发展,进而给予实践以更加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教学本质问题在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中备受关注.教学本质研究既是教学论研究中的经典问题,也是热点问题.它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教学论学科科学化建设的原动力.观察众说纷纭的教学本质观研究,可以从阶段论、类型说和争鸣观这三个角度来切入.批判性地反思对教学本质问题的研究,我们一方面要明确教学本质问题探讨的目的与归宿,另一方面也要包容地看待各种教学本质观.在教学本质问题研究中,多元本质观将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深入开展学科教学本质观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教学本质观研究的实践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理论上,这本书提出了多学科研究的观点,从历史、政治、社会学等十一个方面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研究,为解决高等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找到了恰当的合理依据。同时,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上提出了独特的“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揭示了多学科研究方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也只有坚持多学科研究的方法,由不同学者进行研究,才能不断丰富高等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学科,从而逐步为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奠定基础。由于高等教育是一种具有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理论与实践等多层面、多领域的活动,因此,研究高等教育相关问题,要针对不同的层面与领域应用适合的学科理论,应避免出现以一种理论替代另一种理论,或以一种理论解释高等教育的全部问题的现象,应充分运用多学科的学科群优势,以多学科的不同视角揭示高等教育现象,阐释高等教育的规律,最终解决高等教育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的形成,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具有投资和消费性的服务领域相融合的结果,是经济学的产物。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的形成,冲击了传统的高等教育产品质量观、转变了人们以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促进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在高等学校广泛应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构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伴随着马克思世界观、历史观的转变而不断发展成熟。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活动首先是从研究“人的本质”开始的,然后才深入到其他领域。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观有不同的阐述,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理解存在较大的争论;而且,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探讨,也经历了从“解读经典”向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化及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学常常被人讥为缺乏学术根基的空中楼阁,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门学科有知识而没理论.孙绵涛教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论证了大学本质在于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的对立统一,为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发展铺垫了坚实的基石,同时也为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确立了基本方向.这种大学本质观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时代需求,有助于中国高等教育走出改革中的彷徨与困惑.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成绩不是很大。第四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重新起步,全面论证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特点是,理论研究全面系统;出现了大批专门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庞大,涌现出了大批研究专家;高等教育学科生长迅速,一批青年研究梯队已经形成;高等教育研究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还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如,研究队伍成份庞杂,水平相差太大,影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现象依然很严重“;依附”性研究现象仍然很突出。有些问题,只要我们重视起来,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高等教育学界的基本理论问题,至今尚无一致意见。虽然人们承认高等教育具有多重属性,但难以确定何为其本质属性。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常常是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证明高等教育活动的正当性。无论何时,高等教育都必须担负传承文化、培育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这说明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文化,高等教育的一切功能都是通过传承文化和培育人才而实现的。不同文化赋予高等教育不同的品质,但理性精神始终居于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可以说,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生命之源,理性精神是高等教育行动的坐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30年教育本质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教育本质研究产生了诸多成果,从研究活跃程度看,它经历了激烈争鸣阶段、相对沉寂阶段和深化探新阶段。教育本质观从经典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到新兴的本质消除说,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研究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有关教育本质内涵的问题,也有关于教育本质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困惑。同时,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给教育本质观与研究范武也带来冲击,需要我们思考与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19.
马丁·特罗教授的大众化理论不仅提出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性描述,而且提出大众化的模式或“理想类型”来帮助我们理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制度.美国和日本作为两个最先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各具特色,被世界各国广泛讨论和借鉴.因此,立足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归纳出美日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尽管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问题域和概念体系,但存在着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高等教育理论的性质还未得以明晰,以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等问题.当前需要在明晰高等教育理论性质的基础上,理性对待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理论观、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本土经验和外域理论以及高等教育学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