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克琦 《武当》2005,(12):45-47
近读《武当》杂志2005年第2期和第3期连载朱伯伦先生《评陈毓照(中国气功学四大经典讲解之误)》(以下简称《朱评》),历数陈毓照先生文章中存在的错误,并予以指证。学术商榷,研讨古人学术,探求真理之学风令人敬佩,提出不同学术观点质疑讨论,互相争鸣,是有利于丹道理法的深入理解和研究。然观《朱评》全文措辞,“横加指责”、“胡乱拼凑”等跃然纸上,不能不令人惋惜,有失学术争鸣的学风。  相似文献   

2.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上登了一篇潘慎、赵木兰先生的文章,就《金瓶梅》作者问题与我商榷。这是一件大好事。提倡学术争鸣有益于弄清疑难问题,也能使沉闷的学术空气变得活跃起来,热闹起来,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以促进学术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3.
廖文伟 《收藏》2007,(4):84-85
东海逸民先生发表在《收藏》2006年第5期(《对〈多娇江山入画来〉一文的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读过之后却让人产生许多疑惑。在享誉海内外的《收藏》上撰文作学术,应该是件严肃的事情。逸民先生的《质疑》似乎过于随意,不少所质之疑被“质”之后,反倒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先生是刻意对读者来个抛砖引玉呢,还是在考验笔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考证能力?尽管如此,除了谢谢逸民先生为笔者求真伪之举作出响应之外,依旧担心先生这种善意的质疑会造成以讹传讹的混乱,于是不得不作一回答。  相似文献   

4.
李建栋 《收藏》2007,(7):171-171
《收藏》杂志2007年第4期刊登了天津冯厚生先生《难得一见的陈老莲山水画》一文。冯先生称其所藏陈老莲山水画为罕见之作,本人认为此图非陈洪绶真迹。  相似文献   

5.
2007年第六期《中国钓鱼》发表了我的文章《钓鱼的小女孩》。8月,《中国钓鱼》转来昆明戴云超先生和钓友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钓鱼的小女孩”的关注。随后我将“钓鱼的小女孩”的相关情况及联系方式告知了戴先生。2007年9月13日,昆明的12位钓友寄来了600元捐助,这是第一笔来自异乡的捐助!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小女孩专门换上最好的衣服照了照片并写了信寄给了素昧平生的好心人。  相似文献   

6.
王红旗 《收藏》2008,(11):138-139
《收藏》2007年第9期上刊出了山东潍坊王信堂先生的连载文章《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该期介绍第四十一招“文化创新”,揭露所谓“臆造文化发现,兜售高仿品”的现象;2007年第12期又刊出王先生《再说古玩市场诡计之“文化创新”》一文。细读两文后,作为一名普通收藏者,我有以下几点疑问:  相似文献   

7.
说明     
经查:本刊于2009年第2期刊出的施纯志、邹京、许建成的学术论文《中国大陆海滨浴场救生管理系统的功能研究》,使用台湾张培廉先生所著的《水域游憩活动安全维护手册》上册第二节的部分内容,没有注明出处,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现  相似文献   

8.
刘冬 《钓鱼》2004,(12):7-7
近日,又读南京钓友李好先生发表在《钓鱼》杂志2004年第2期的《钓鱼推广年钓技大交流》,细心揣摩,心生同感,不由为之拍案叫好。  相似文献   

9.
读了《中国钓鱼》2003年第十一期,广东中山钟有祥先生的《如何找浮漂的感觉》后,对文中“剩余浮力”之论述,颇感费解,借此与钟先生交流。  相似文献   

10.
妙语     
《集邮博览》2010,(7):13-13
1、"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代,所以我们要大力支持民间集邮刊物。(摘自《天心阁》2010年2月第51期)—黎泽重先生潜在的逻辑是民间集邮刊物具有"百家争鸣"之长。  相似文献   

11.
柳树仁 《钓鱼》2005,(10):22-22
针对《钓鱼》杂志2004年第17期拙文《推倒灵与钝的围城——需要破除“调灵调钝”之迷信》,建国先生写了《调灵调钝是基础》(见《钓鱼》杂志2005年第2期),提出很多问题同我商榷。为了深入探讨钓技,共同提高认识,我直抒已见,算是一个回答。  相似文献   

12.
侯学林 《收藏》2007,(1):160-161
读《收藏》总第151期高学训先生《毛泽东像章之最》一文后,深受启迪,但觉得尚有疏漏,现仅依据笔者收藏的“文革”时期的毛泽东像章作如下补充。  相似文献   

13.
吴德伟先生曾对“北京邮票厂”厂铭的变化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但他不清楚“郭沫若先生是何时书写这一厂名的”。2004年第8期《集邮博览》刊载了董纯琦先生的长篇连载《一生耕耘方寸间》之十八,文中有一节是“郭老为北京邮票厂题名”,今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集邮博览)2001年第3、4期上,刊登了徐冶敏先生发表的《谈纪念邮戳与纪念戳之别》(上、下),笔颇有感受。  相似文献   

15.
近从《中华武术》今年第1期上看到了旅加华人胡刚先生的一篇文章,胡先生说他考证出了“曹继武先生诈死弃官云游而传心意”的重大之谜。笔者自幼酷爱形意拳史研究,曾于1996年第11期《中华武术》、。1997年第12期《武魂》、2003年第5期《中华武术》、2004年第10期《搏击》公开发表文章指出曹继武与心意拳无关,将曹继武说成是心意拳一代传人纯属心意拳界的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16.
读《收藏界》杂志2009年第1期浙江袁华惠先生之《一枚"三无"上梁钱的遐想》,该文图文并茂,引经据典,遐想丰富。最终将其归结为清康熙十九年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前宫重修时的上梁  相似文献   

17.
林猷熙 《集邮博览》2011,(12):70-71
拜读本刊2011年第10期吴群先生的《俄罗斯的小本票》(以下简称“吴文”)一文之后,觉得其中有几处值得商榷,现简述之:  相似文献   

18.
《集邮博览》今年第4期刊登了王建平先生的文章《“北京路”邮戳》,展示  相似文献   

19.
洪忠基 《集邮博览》2008,(12):35-35
上海到底哪个邮局先行启用"单圈双月牙腰框圆形戳"?具体启用时间为何日?拜读了《集邮博览》2007年第11期上黄鼎峙先生《北京何时启用新的"腰框戳"》和2008年第5期上刘堂伟先生《上海的腰框戳实寄封》两篇文章后,觉得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4年3月,我向德国《米歇尔目录》负责海外卷的主编奥斯卡先生请教西撒哈拉邮票和邮政的问题,奥斯卡先生告诉我《米歇尔月刊》2003年第2期和第4期刊登了格特·邦德斯曼先生两篇关于西撒哈拉邮票的文章,让我与他直接联系。2004年3月17日下午我发E-MAIL给邦德斯曼先生,没想到当晚就得到了答复!邦德斯曼就西撒邮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