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有这样一句:“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教材的随文注释将“以蠹贫”译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并认为“蠹,  相似文献   

2.
《促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课本将“蠹贫”注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蠹,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 我认为“蠹贫”应解释为因读书谋取功名未遂而贫穷。蠹,这里是蠹虫,书鱼之意。鲁迅先生写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促织》中的成名就是这样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李密的《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僮"字释为"童仆"是不够恰当的,因为此解与语境失协,又与情理相悖。在训诂有据的前提下,若将该文"僮"字释为"儿童(少年、未成年人)"则更为合适。这种别解在学界亦可得到颇多支持。  相似文献   

4.
选录中学语文课本的《六国论》是宋代文学大家苏洵的一篇有名的政论文。其文纵横恣肆、古劲简切。文章通过六国破灭的探因,为宋代统治者提供治国之良方.文章即使在今天仍有不衰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历史史实(根据文献记载。燕为秦的既定被灭对象,荆轲的刺杀只能说是加速了燕被灭的进程而不能说是被灭的原因)、“速”字在先秦的用法(为“速”在先秦的用法理一条发展线索)、“速”字“加速”义的使用(“速”有“加速”义在《六国论〉之前已有使用)三方面尝试为“速”字作别种解释“加速”。  相似文献   

5.
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的游记精品《登泰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可是笔者认为人们对文中一个词的理解经不起推敲,值得商榷,这就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  相似文献   

6.
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的游记精品《登泰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可是人们对文中一个词的理解经不起推敲,值得商榷,这就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  相似文献   

7.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向有两种解释之争,一曰“别一枝”“另一枝”“斜枝”,源于俞平伯;一曰“离别树枝”源于朱光潜。但细味都牵强:习于博察的人们都知道,鹊巢从来是筑在主枝的叉丫  相似文献   

9.
“从”,《辞海》(修订本)有十二个义项,《辞源》(修订本)有十四个义项,但都不能解释下列两句中加点的“从”字的含义: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相似文献   

10.
《阁夜》是人教版高语第五册《杜甫律诗五首》之一,历来被认为杜诗中的典范。然而,教材将该诗尾联句中的“漫”字释为“徒然、白白地”,笔认为不妥,兹陈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泱泱华夏.承载五千年文明而经久不衰,无数英雄豪杰创造的奇迹与他们的英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向往的,或许是壮哉的伟业,或许是独处的淡定。壮哉的伟业当然需要讴歌,独自的淡定,也是一种特殊的境界,也很值得思考和回味。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黔之驴》在描写虎由害怕驴到进攻驴的过程中,写到“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对于这个“冒”字,一般注本都注释为“冒犯”.从上下文意看,“荡倚冲冒”应是描写虎对驴戏弄挑逗的几个具体动作;从结构看,它们当是四个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并列.如果把“冒”字理解为“冒犯”,那么前三个动词是表具体动作,后一个动词则是表抽象动作;前三个动词是“种”概念,  相似文献   

13.
安世伦同志发表于1991年第9期的《“风雪夜归人”的“人”究竟是谁?》一文,断言教参对于“归人”的两种解释都说不通。笔者以为,安文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只能说,教参的解释有其不通的地方,这不通主要在于对“贫”字的理解。教参释“贫”为“贫困,艰难”。说诗句“讲的是从住的茅屋看,主人家境是贫寒的。”“在寒冷的天气里,这家显得更加穷困”。既然从茅屋已可看出主人家境是贫寒的,又何必着一“贫”字以示“贫寒”呢?况且“柴门”一语亦是“贫寒之家”的写照,再说,封建时代住进深山老林的人家一般也是为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的“望”字,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编者也许认为它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熟字,所以未加注释。一般选本都把这个字释为“远望”、“望见”、“看见”。从词义上说,我不否认“望”字有“远望”、“望见”、  相似文献   

15.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课文注“靡”为“倒下”。这种说法颇为流行,连《辞海》也是如此。对此,似可商榷。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齐师败绩”溃逃的情景:车轮滚滚、杀声震天,在鲁军凌厉的攻势下,齐军士卒鬼哭狼嚎、亡命奔跑,肩扛大旗的士卒如将旗子倒下、拖着大旗逃跑,后面的士卒定会踩上大旗,扛旗的士卒欲走不能,更增添混乱,加大  相似文献   

16.
与高中《语文》第四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促织》一文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写道:“《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中写道:“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谴责。”显然,《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促织》的主旨是“揭露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晋]崔貂《古今注·鱼虫》:“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促也.”检《诗纬·汜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之,候也。”查《尔雅疏》:“里语日:‘促织鸣,懒妇惊’。”可见,蟋蟀是一种候虫,它鸣叫于秋天。纺织女工闻见它的鸣叫,知道天气变凉,急忙投机抱杼,织布裁衣,防寒御冷。因此蟋蟀又叫促织。  相似文献   

18.
“见”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常译成动词“看见”、名词“见解”等。但在现行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二册《孔雀东南飞》一诗中,“见”字出现五次,却无明确注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见”究竟属于哪一种用法,学生常常提出疑问。现简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的经典之作,后人不惜赞美之词,大加赞赏。他们从《琵琶行》的内容主题,到她的艺术手法,从整篇构思到部分诗句,都受到后人热议。而对诗中的如草灰蛇线,贯穿于全篇的"离别"之元素之意蕴,从主人送客开篇,到琵琶女演奏结束而曲终人去卒章,却无人从语篇的角度去论述和赏析一、见于全篇的"离别"1.主客之别这是全篇之别的开端。诗序中交代,诗人在元和十年遭贬,离别京城任"九江郡  相似文献   

20.
《促织》一文中的“笼”字,向为注家所忽略。近来,笔者想起幼时嬉戏之事,于此有所悟,不敢擅专,写出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我小时候好玩贪耍,每年秋天都要捉几个蟋蟀玩一玩。家里穷,没有象样的装蟋蟀的器具,只能用瓶瓶罐罐盛起来。但却见过邻居孩子手里捧着的正规的蟋蟀罐子,彼时羡慕之至。因此,三十多年后仍然记得那罐子的模样。蟋蟀罐子呈圆柱形,直径约十五公分,高约十二公分,青砖色,陶制。盖与罐体相接处起棱,密闭而透气,罐底有一印钤,曰“燕山赵子玉制”。罐内有食碗和一个火柴盒套模样的过笼,是供蟋蟀游戏和交配用的。(如图)这种物品一般人家的顽童是用不起的。《促织》一文中,“笼”字出现了六次,依次为: 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2、(成)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糜计不施,迄无济。 3、(成)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