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彤 《青年记者》2017,(23):128-129
传媒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在“如何与专业教育融合”这个关键点上精准发力,以深化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角度为突破口,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将传统的专业活动与创业活动相结合,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与创业实践演练过程相结合,将模拟化的项目运作与直接参加一线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相结合,形成应用型传媒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五全模式”,即:以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为基础,应用型创新创业导师“全面双师型”为保障,通过深入实施应用型创新创业能力的“全产业链实训”和“全方位成果孵化”,实现应用型创新创业教学文化氛围的“全引领”,将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融入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1 活动背景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图书馆作为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当积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紧紧围绕空间、资源与服务三个基本要素,通过“聆听”、“交流”、“学习”、“体验”、“实训”等形式,主动嵌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范青 《图书馆界》2022,(6):79-83
概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与困境,并以杭州市高校创业大学生群体为对象,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提出包含信息资源服务、专业咨询服务、创客空间服务、网络平台服务的“四位一体”校园“双创”服务模型,并细化该模型下各个模块的具体服务内容,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双创”服务提供思考和借鉴,助力在校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相似文献   

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研究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双创”人才.通过介绍国内外创客空间发展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双创”浪潮下的责任与担当,指出高校图书馆助力“创新创业”的孵化模式主要有:“创业辅导+天使投资”模式、“开放式平台+循环互助”模式、“线上线下孵化+网络驱动”模式、“精准供给+优胜劣汰”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雪梅  刘彤 《青年记者》2016,(11):115-116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创客”一词,并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2015年两会上大学生创业成为热议话题.2015年6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创新创业”上.全国政协委员温思美在2015年政协会议发言中说到,我国大学生创业扶持工作刚刚起步,表现为创业率低、创业层次低和创业成功率低.造成大学生创业不振的原因之一就是创业教育普遍滞后,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理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6.
初云玲 《今传媒》2016,(6):141-14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广告学专业课程实战教学有了巨大变化。对《广告策划》实战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实战创业型人才。通过改革,促进学生实战能力向创业能力的转变,在工作中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自主创业的能力。通过《广告策划》课程实战教学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结合,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师的业界经验,为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业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双创”是迎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理念。高校图书馆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创业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双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应根据新时期、新环境对服务模式进行相应的革新,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研究可为“双创”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转变发展战略、延伸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民生改善、推进创业创新提供服务,绍兴县档案局在富盛镇试点,试行了以“天天问责,服务民生;事事问责,创业创新”为主题的问责档案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互联网+创业”的文献调查发现,国内研究集中在学科服务、创客空间、创新服务和资源平台四个方面,国外集中在互联网创业,研究较为分散。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入手,探索基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创新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的“双创”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这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良好契机,也对高校适应双创时代发展所需教育方式的选择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后出版类院校毕业生逐渐成为小微出版企业的中坚力量,出版专业院校应当结合学生创业特点与出版专业特色推出更符合“双创”要求的“产学研”形式.  相似文献   

11.
2007年6月,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浙江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两创”被正式确立为浙江省新时期发展的总战略。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方针,决定了新闻报导必须要在推进创业创新中肩负起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正>1 案例背景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政策的出台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逐渐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主要职能之一。如何抓住机遇,顺应政策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模式,成为图书馆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双创”教育,纷纷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  相似文献   

13.
1月优异策划
  ☆《草根创业大时代》《,南风窗》,2015年第1期,1月1日
  简介:在2014年,无论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公开场合的讲话,还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全年决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是关键词之一。创业和创新已经被当成破解“新常态”下诸多社会经济难题的基本答案。这一点,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得到了明确。创业型经济、创业型社会意味着: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需要进行一次“重构”,以获得真正持久的内在动力。《南风窗》走进草根创业者、新一代创业者的真实世界,在《中关村,今天又有什么故事发生?》、《义乌“淘宝第一村”调查》等创业故事里,读者看到了“幸存者的游戏”,看到了年轻人眼睛里流露出的“欲望”,更看到了一个原生态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文化创意类创业尤其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但创业基数大存活率低也成为现今文化创意类创业的主要问题。对此,政府管理部门除增加优惠政策外,还应借助大数据帮助创业者进行精准扶持,从而真正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学校应筛选适合创业的大学生,开展创业课程培训,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新意识。大学生更需开拓思维,寻找、发现自身的创业潜质,训练相关实战技能,最终成就自己的创业梦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是我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新举措,而且还是促进高校科学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的新路径。“互联网+”双创大赛融合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优势,“互联网+”双创大赛既是一种项目导向式创新型科学教育,也是一次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活动,对于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和高校管理者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是我国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新举措,而且还是促进高校科学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的新路径。“互联网+”双创大赛融合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的优势,“互联网+”双创大赛既是一种项目导向式创新型科学教育,也是一次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活动,对于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和高校管理者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辉 《报刊之友》2012,(12):139-140
本文创新地把‘创意教育”和‘创业教育”互动协作放在一起研究,对文科创业与创意教育的“工学结合”的实践创新平台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提出开设通识的创意学课程和创业学课程,建立基于创业项目的实训教学体系建立双导师制等三条行之有效,适合推广的行动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指南。  相似文献   

18.
“创业富民,建设全面小康”,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实现本地区“后来居上,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地市报作为地方党委的机关报,紧紧围绕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宗旨,把引导、服务全民创业和创新其报道形式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立体营造“创业富民”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赣鄱大地蓬勃展开。作为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江西省组织大规模、高规格的党政代表团再赴浙江学习考察,进一步学习浙江人民坚持科学发展,特别是勇于创业、善于创业的经验,深入推动我省全民创新创业热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付宝森 《出版广角》2016,(16):76-77
数字时代,新闻类高校学生的创业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高校应结合学生创业的特点,从理念引导和实践案例方面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加强学生、高校、社会的互动与共建,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构建开放、互动、共享、发展的创业指导机制,努力实现“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